“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是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於敏的自白。於敏,這個名字過去數十年裏曾經一直是一個秘密,如今已成為一種精神的代名詞。
於敏
1926年出生於天津的於敏,自謂青少年時代在一種“亡國奴的屈辱”中度過。內向、好靜思的他,喜歡科學,而且對科學有一種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後被我國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和錢三強所器重,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1960年12月,我國作出部署,集中攻關原子彈,並先行一步對氫彈作理論探索。翌年1月,錢三強請於敏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氫彈雖然以原子彈為基礎,但其理論基礎和材料結構比原子彈復雜得多。
於敏喜歡做基礎研究,自認為不適合從事研製氫彈這種大系統科學工程。不過,他沒有猶豫,“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於敏後來說。
於敏帶領30多名青年科研人員組成的氫彈預研小組,從基本物理學原理出發,憑借一張桌子、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一臺簡易的104型電子管計算機,以自強不息的信念,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不僅解決了大量基礎研究問題,而且探索出設計氫彈的途徑,為氫彈原理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氫彈研製進入沖刺階段。1965年1月,於敏和鄧稼先、周光召等科學家一起,向氫彈原理的突破發起總攻。1965年9月底,於敏帶領一批年輕人前往上海,利用華東計算所J501計算機對氫彈原理作進一步探索。他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形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當他將整理出來的方案向大家報告時,群情激奮,高呼“老於請客!”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又成功進行了全威力氫彈的空投爆炸試驗,爆炸威力同於敏計算的結果一致。試驗成功的那天晚上,於敏“睡得很踏實”。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西方科學家評論:“中國閃電般的進步,對西方來說,是神話般的不可思議……”
盡管在氫彈研製中居功至偉,但對於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於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製是集科學、技術、工程於一體的大科學系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
氫彈技術突破後,於敏曾想過離開,回到自己喜歡的基礎研究,但最終還是留了下來。他認為,第一代熱核武器雖然解決了有無問題,但性能還需提高。於是,他把後半生獻給了我國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製工作,並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於敏曾經直言,“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這位喜歡古詩詞的科學家,向往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和“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會孫子的第一首古詩詞是嶽飛的“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這些英雄,於敏在事業上鞠躬盡瘁,在科學上唯實不唯上。與於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鄧稼先曾說:“於敏是很有骨氣的人。他堅持真理,從不說假話。”畢生信奉“寧靜以致遠”的於敏,如此解釋他心中的那片寧靜:“所謂寧靜,對於一個科學家,就是不為物欲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始終保持嚴格的科學精神。”
於敏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家國情懷與科學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於”的於敏去世。老於走了,但這種情懷和精神永遠地留了下來。(文/陳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