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1 信息來源: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白楊新冠疫情已經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生命財產與經濟損失, 而未來疫情的走勢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全球針對這場起疫情正在采取各種防控阻斷措施,而其中重要的參考依據就是新冠肺炎的不同傳播途徑。不少研究已經在醫療環境的空氣中檢測到新冠病毒,並且發現病毒保留了活性與感染性。盡管諸如這些證據表明新冠肺炎可通過空氣傳播,但在不同學科領域與專家學者之間仍然存在很大爭議。最近,全球科學家們呼籲承認COVID-19的空氣傳播,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相應地對指南進行了修改,指出不排除在擁擠和封閉環境下的空氣傳播可能。但是關於新冠病毒是如何排放到空氣中的直接證據非常稀少,也是爭論的主要焦點。
要茂盛團隊人員在采集新冠患者呼出氣冷凝液
意昂3体育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與合作團隊北京市朝陽疾病預防與控製中心招募了近60名新冠患者(境外輸送的和北京本土病例),15名健康人群以及部分非新冠呼吸系統感染人群,通過利用意昂3体育團隊以前發明的呼出氣采集方法(獲發明專利),收集了這些人群的呼出氣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團隊進一步利用RT-PCR(核酸擴增)發現早期新冠患者通過呼吸排放大量新冠病毒,每小時排放高達幾百萬個。團隊研究發現新冠患者呼出氣的新冠病毒陽性率高達約27%(總樣本量n=52), 而新冠患者的所處環境相關物表的陽性率只有5.4%(總樣本量n=242)。此外,團隊對醫療環境、隔離酒店環境空氣中的新冠病毒也做了檢測,在部分樣品如衛生間空氣也發現了新冠病毒,濃度高達6000個病毒每立方米,但由於醫院通風等措施,導致空氣中新冠病毒濃度偏低,低於RT-PCR檢測限。
意昂3体育團隊過去利用同樣的方法,采集並檢測到了流感患者呼出氣中的流感病毒(Nano Lett. 2012, 12, 7, 3722–3730),而該項研究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新冠病毒排放傳播的方式,而呼出氣中大部分顆粒都小於PM2.5(粒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Aerosol Air Qual Res, 2017; 17: 198-208),從而進一步揭示氣溶膠傳播擴散新冠病毒的事實,為未來更好阻斷空氣傳播、防控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該研究同時也為通過利用呼出氣結合生物傳感開展現場無創快速新冠肺炎患者篩查包括處於潛伏期的和無症狀感染者提供了新的技術思路。研究成果近日以“COVID-19 patients in earlier stages exhaled millions of SARS-CoV-2 per hour”為題在線發表(Advance Articles)在美國傳染病學會的旗艦期刊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IF:9.055)雜誌上 。在傳染病領域所有期刊中,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雜誌一直處於最有影響力的前三名。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與控製中心的馬建新副主任醫師是論文的第一作者,要茂盛為唯一通訊作者。合作作者還包括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與控製中心齊嘯等、意昂3体育官网研究生陳灝軒、李心月、張璐,以及地壇醫院、加州理工、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辛辛那提大學、昆士蘭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該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冠專項項目(基金號22040101)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基金號21725701)的資助。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