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4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我在這裏想從建設文化強國的層面談談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識。總的想法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文化強國,我們要註重精神的層面。
建設文化強國,要求整個社會有更高的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這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改造和提升我們的國民性,要重鑄我們的民族精神。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一個國家的物質生產上去了,物質生活富裕了,如果沒有高遠的精神追求,那麽物質生產和社會發展最終會受到限製,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有遠大的前途。天長日久,就會出現“人心的危機”,那是十分危險的。
國民性的問題是魯迅提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們不怎麽提國民性的問題了,實際上這個問題依然值得我們重視。建設文化強國,要求整個社會有更高的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就是要改造和提升我們的國民性,也就是要重鑄我們的民族精神。
建設文化強國,要註重藝術與高科技的融合。很多人都意識到,我們已進入一個創意的時代。但是怎麽才能真正實現“創意”?這個問題我們並不清楚,或者多數人並不清楚。在這個問題上,2011年去世的“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喬布斯指出,蘋果和其他所有計算機公司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蘋果一直設法嫁接藝術與科技。這就是喬布斯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啟示:藝術和科學的融合,藝術和高科技的嫁接,乃是創意的靈魂。再擴大一點說,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乃是我們這個創意時代的靈魂。
這個思想,其實錢學森先生晚年就一再對我們提示過。當時有記者采訪他。錢先生說,我現在歲數大了,小問題我不考慮了,我就考慮大問題。什麽叫大問題呢?就是培養傑出人才的問題,怎麽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問題。那麽怎麽培養傑出人才,怎麽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呢?錢先生提出一條,根據歷史經驗,也根據他本人的經驗,我們的大學教育要實行科學與藝術相結合。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藝術與高科技的嫁接,不是一個局部性的問題,在我們這個創意時代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不僅應該成為我們的教育事業、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指導原則,而且也應該成為我們的一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指導原則。我們要從戰略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建設文化強國,要高度重視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文化產品從生產來說,不僅有一個技術問題,更重要的還有一個內容問題。例如我們的電影、電視有了高清晰技術、3D技術,但如果沒有內容那還是空的。現階段我國文化產品的內容生產與內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向當代、面向國際的原創力不足,還不能與日本、美國等文化產業強國競爭。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應當確立一個內容戰略,將文化產業的內容建設提到戰略高度。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不能脫離文化精神。即使是商業片也不能只追求票房,不能不講求人文內涵,因為文化產品與物質產品不同,文化產品是精神產品,不能不考慮文化精神。我們過去強調文化產品的政治導向,政治導向很重要,但還有一個人文導向(包括價值導向、趣味、格調等等)。人文導向和政治導向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有的作品政治導向沒多大問題,但人文導向有問題。因此,除了政治導向以外,我們還應該重視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
建設文化強國,中國人要使自己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中國的經濟發展了,中國人逐漸富裕了,有少數人甚至一夜之間暴富了,但是一夜可以暴富,文明素質並不能一夜提高。我們看到社會上少數人拼命炫耀自己有錢,媒體報道中也提到,中國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場。但是這樣一種形象並不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建設文化強國,我們要通過學校教育、新聞媒體、文化藝術活動,營造一種健康的社會文化環境,這種社會文化環境能夠使人變得越來越有教養,越來越高雅,而不是使人越來越低俗。
建設文化強國,要使中國文化為國際社會了解、認同、向往。這種文化的吸引力就是文化的軟實力。當今世界,美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是最強的,文化實力也是最強的,它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它的電影、飲料、快餐遍布全世界,這就是文化軟實力。比較起來,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還很陌生,不了解,不理解,還有許多誤解。
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哲學、中國的藝術,使國際社會了解,愚昧、變態、血腥、亂倫不是真正的中國,自古以來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優雅大度、開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樂,才是真正的中國。孔子說過:“近者悅,遠者來。”我們相信,21世紀中國文化一定會重新煥發這種魅力和吸引力。
建設文化強國,要照亮中國當代的文化大家和文化經典。我們看到,在我們的文化界、學術界、藝術界,都有一些學者、藝術家長時期在埋頭研究和創作,他們腳踏祖國大地,從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吸取營養。在他們中間,正在產生或已經產生當代的文化經典、藝術經典,他們正在成為或已經成為當代的文化大家、藝術大家,在他們中間還可能會產生繼承中華文明傳統和反映21世紀時代精神的新的學派。這是時代的呼喚。問題在於,我們要善於發現,要把他們照亮,使他們得到足夠的重視,要使國內廣大群眾知道他們,要把他們放到莊重的國家舞臺上向國際社會展示。這涉及到塑造中國當代國家文化形象的問題。塑造我們的國家文化形象不能僅僅依靠功夫明星、廣告明星。
建設文化強國,要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當代的復興。21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經濟的復興,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復興。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看。
一方面,在觀念上,我們要學習、繼承中國的哲學智慧,《周易》、孔子的智慧,還要學習中國的文學經典、藝術經典。經典是每個時代人類最高智慧和最高美感的結晶。我們要在全社會提倡尊重經典,要引導青少年學習經典、熟悉經典。我們不反對快餐文化、流行藝術,但是我們反對用快餐文化、流行藝術來排擠經典。我們也反對解構經典、糟蹋經典,把經典荒謬化。經典的作用不可替代,經典的地位不可動搖。
另一方面,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融入當代生活。這不是在表面上、形式上復古,不是穿古裝、行古禮,而是要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神,如前面提到的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優雅大度、開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樂的精神,融入當代的生活,使我們的老百姓過一種既享受高科技的成果,又有高遠境界和優雅品味的生活。
建設文化強國,中國將在文化上、在精神的層面上影響世界。全世界都看到,我們正在面臨一種歷史性的變化,我們很快就要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中國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力量正在上升。據高盛預測,到2027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盡管那時的中國依然處於向現代經濟體轉變過程的相對初級階段。到2050年,全世界最大的三個經濟體,將是中國、美國和印度,而英國和德國將分別居第九位和第十位。正像有的國外學者所說,這些經濟預測,驚心動魄,中國的崛起將會以極其深遠的方式改變整個世界的面貌。
我贊同國外有的學者的看法,就是那種認為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的觀點,已經有些過時了。在歷史上,中國人的智慧和美感對世界發生過極深刻的影響,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有重大的貢獻。在15世紀,波斯流傳著一句話,“希臘人只有一只眼睛,唯有中國人才有兩只眼睛”。波斯國王哈桑就向威尼斯的使節約薩約·巴爾巴羅提到過這句諺語。因為當時波斯人認為希臘人僅僅懂得理論,是中國人發明了大部分專門藝術和技術。我相信,21世紀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更深刻的、更深遠的將是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是科技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影響。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