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8 信息來源: 《中華讀書報》1月16日05版
按:2012年世界科學界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的一種自旋為零的基本粒子。1964年,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P.W.Higgs)發表了一篇物理學論文,提出一種粒子場的存在,預言一種能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認為,這種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誇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其他粒子在這種粒子形成的場中遊弋並產生慣性,進而形成質量,構築成大千世界。希格斯所預言的這種粒子後來被以他的名字命名,由於該粒子的重要性和神秘性又被稱為“上帝粒子”。標準模型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未被實驗發現並證明的粒子。
受西方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刺激和啟發,意昂3体育官网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黃鐵軍教授撰寫了《希格斯玻色子、格物致知與四大皆空》一文,從一個科學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對儒家自《大學》以後從朱熹到王陽明關於“格物致知”方法在認識上所存在偏差的批評,並求教於湯一介先生。湯先生於2012年12月24日復信,回應了黃教授提出的批評和問題。該信的意義在於這是一次人文學者與科學工作者的對話,湯先生在信中有針對性地談到了自己對中西文化的看法,以及對人類未來走向的憂慮。現征得湯先生和黃教授同意,將湯一介先生復黃鐵軍教授函及黃鐵軍教授原文全文刊載,以饗讀者。
黃鐵軍教授:
大作《希格斯玻色子、格物致知與四大皆空》一文閱悉,您受西方今年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這一物理學的最新成果啟發,反思作為人類進步基本驅動力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格物致知”,在中國儒家傳統中所存在的偏差、局限和不足,這是很有意義的。
誠如您所指出的那樣,從《四書·大學》到宋明大儒朱熹和王陽明的思想中能夠看出,兩千多年來儒學發展更多圍繞人生和社會的“修齊治平”展開,科學意義的“格物致知”在東方一直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和深入探索。人類歷史發展的事實也表明,以數學和物理學為代表的近代科學,是西方文明長期演進的產物。所以,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知識界已基本取得了要以西方的“賽先生”以及“德先生”為師的共識,為此,甚至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認為學習西方便必須否棄儒學,現在來看顯然也是有問題的。
毋庸諱言,西方文明在人類近代史上至今仍占據強勢或主導地位,而東方民族處於弱勢甚至一度處於挨打的地位,有鑒於此,世界上有許多科學家和思想家都在認真思索東西方幾大原創文明產生分野的源頭,以及中國為什麽不能萌生近代科學的原因。有人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認為古代中國是大陸農業文明,因而註重人倫,從而產生了豐富的倫理道德思想;而古代希臘是海洋商業文明,因而註重自然,從而產生了系統的天文和數學知識。也有人從思維方式的不同,探討在中國不能萌生近代科學的原因。西方文明中,古代有希臘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和歐幾裏得的幾何學,近代有英國培根的經驗歸納法,而邏輯推演和經驗歸納正是西方產生近代科學最主要的思維方式。而在古代中國,正如楊振寧先生所尖銳指出的那樣,以《易經》所影響、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只有歸納法,沒有推演法,因而產生不了近代科學。而且我認為,《易經》中所體現的歸納法也只是簡單比附、類推,而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建立在實驗觀測基礎上的科學歸納法。
您在文中還指出佛教的“四大皆空”和老子的“有生於無”,都是建立在對自然深刻洞察基礎上的一種“假說”,比儒家高明,這是很有見地的,但是是否可與“希格斯玻色子”——作為現代粒子物理學的科學假定相提並論,則有待商榷。在這一點上,我倒認為王陽明所言“仙家說虛,從養生上來;佛氏說無,從出離生死苦海上來”更有道理,也就是說佛老所談論的“空”和“無”,同儒家一樣,主要針對的也還是人生和社會問題,而沒能像西方文明、尤其是西方自然科學那樣自覺地將人生、社會與自然剝離、分疏開來,實現主客二分,這也可以說是整個東方文明在其以往的發展過程中所普遍存在的偏差、局限與不足,需要向西方文化學習。
需要指出的是,包括儒釋道在內的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精神,對當今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仍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不應簡單地否棄。近代中國“打倒孔家店”的教訓是沉痛的,而日本、韓國、臺灣在更多地保存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大力學習、吸收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的科技、經濟以及社會、政治文明,從而成功實現現代化的經驗,其間的成敗得失,可以相互參照。
楊振寧先生在談到《易經》中的“天人合一”觀念時曾指出,這個觀念的問題是“天人一物”、“內外一理”,認為天的規律跟人世的規律是一回事,王陽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間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這樣當然格不出近代科學。但他同時指出,“天人合一”的內涵絕不止“內外一理”,還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諧”。他認為,天人和諧對於中國的傳統影響極大,而且從今天的世界現狀來看,摒棄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辦法發展下去是否將要有天人對立的現象?楊振寧先生的嚴謹態度以及提出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現在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識到,近代科學的發展,使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科學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工具理性,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同時也有其局限性和危險性,需要與人類的價值理性協調發展。而以儒家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由於其註重教化、註重人倫的特點,可以在建構人類價值理性方面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而與西方文明相互補充,或可取得相得益彰的結果,為人類開辟一條生路。當然,我們還要註意基督教對西方社會的重大影響。因此,也許人類社會合理發展的前景,需要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學科、自然科學學科共同來解決。同時還得註意在多種民族文化中找尋有“普世價值”意義的思想資源。
由於我的知識結構的局限,加之年事已高,對新的科學理論已無力探討,你的大作對我了解現代科學的發展很有幫助,十分感謝。但我現在憂慮的是“科學”是否真能為人類帶來幸福?我常常想,“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給人類帶來幸福,也可以毀滅人類自身。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是需要超出“科學”的大智慧的頭腦來解決的。不知我的憂慮是否是“杞人憂天”了。
祝好!
湯一介
2012年12月24日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