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山石 | 責編:麥洛李克強總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提出要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支持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合作。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加快發展。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動作用。經濟困難地區要用好國家支持政策,挖掘自身潛力,努力促進經濟恢復發展”,同時提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不斷優化經濟布局”。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不平衡”“不充分”這兩個基本矛盾的關鍵途徑。
黨的十九大用“不平衡”和“不充分”兩個重要概念來概括我國基本矛盾的重大變化,實際上“不平衡”和“不充分”在現實中是相互糾結、相互強化的: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的發展格局和二元體製格局加劇了不發達地區和鄉村各種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不充分”(尤其各種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供給的不充分),同時不發達地區和鄉村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不充分”反過來又強化了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要素單向流動,從而強化了發展的“不平衡”。改革開放初期是從“不平衡”中獲得經濟發展的最初動力:不平衡的要素流動(人才與資本向沿海地區的單向流動)、不平衡的開放政策(自東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漸進的對外開放戰略)、不平衡的改革紅利釋放(沿海地區比內地獲得了更寬松的製度創新環境),東部沿海地區獲得了發展的“先發優勢”並在此後幾十年強化了這種優勢。而打破這一“不平衡”的發展格局,實現全國意義上的均衡發展,尤其是鼓勵東北地區、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等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略微滯後的地區加快發展步伐,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戰略轉型從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系統動態均衡”這一基本方法論,這一方法論應貫徹於頂層製度設計和具體政策製定的各個環節。系統動態均衡理論強調系統的均衡和動態的均衡兩個方面。所謂系統的均衡,把整個經濟視為一個包含不同子系統的、各子系統之間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個開放的閉環的大系統。“系統的均衡”作為一種方法論,意味著我們在解決城鄉和區域不均衡的過程中,要系統地、綜合地運用各種政策和製度框架,要將扶貧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等“發展”政策與傳統宏觀經濟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各種政策的系統耦合和有機匹配,實現製度和政策的疊加效應。所謂“動態的均衡”,即政策製定者不是通過靜態的補貼弱勢群體和欠發達地區而追求簡單的、絕對的均衡,而是在系統的激勵性的製度創新下,在以更大規模實現要素流動、更大範圍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更大深度地拓展微觀主體創造和發展自由、更大力度地激發微觀主體內在發展動力的基礎上,追求一種基於“動態發展”的均衡。在“發展”中尋求均衡,就如同在自行車行進的過程中處於均衡一樣,絕對的靜態的均衡狀態下自行車是難以行進的;同樣地,要追求絕對的靜態的均衡,其結果很可能是損失甚至喪失了“發展”,因而這種均衡只能是一種虛假的均衡、暫時的均衡;而只有基於動態發展的均衡,才是既能夠實現發展又能夠促進均衡的真均衡。因此動態均衡的要義不是簡單的“裒多益寡”,而是創造一整套有利於動態發展且兼顧均衡的製度-政策體系。
以解決城鄉不均衡為例來說,我們不要僅就鄉村發展談鄉村發展,而是要把鄉村發展放在整個“城鄉關系”的動態變化格局中去衡量、把握和審視鄉村發展,從鼓勵城鄉之間更大範圍、更大規模的要素流動破題,從而打破傳統二元城鄉體製下鄉村向城市的單向要素流動格局,實現城鄉之間要素的雙向流動,尤其是要運用各種製度和政策創新(金融信貸政策、創業激勵政策)鼓勵城市要素(人力資本要素、金融資本要素)向鄉村的流動,並同時運用製度創新促進農村的要素流動和要素有效配置(比如通過建立農村產權交易所促進農村土地等要素的有效交易和配置)。在這樣的思路下,解決城鄉之間的不均衡問題本身,就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城鄉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實現真正的均衡。
作者簡介
王曙光
王曙光,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3体育官网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農村發展與扶貧、中國發展戰略和國有企業改革等。王曙光教授先後獲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經濟學著作《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中國經濟》《中國扶貧》《中國農村》《中國論衡》《中國方略》《問道鄉野》《普惠金融》《天下農本》等三十余部,發表經濟學論文百余篇,並出版散文集《燕園拾塵》《燕園困學》《燕園讀人》《燕園論藝》以及中國哲學著作《論語心歸》《老子心詮》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