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2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麥洛 | 責編:山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財富積累都得到空前提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元,到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32189元,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如期實現,且十年間,多數年份人均收入增速快於GDP增速。
從收入來源看,我國居民收入仍延續著以工資性收入為主,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等多種收入為輔的格局。財產性收入增長較快,但是財產性收入基數小且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續偏低。2020年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資性收入、營業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的占比分別為55.7%、16.5%、8.7%和19.2%。其中工資性收入和營業凈收入的增長相對較低,僅比上年分別增長4.3%和1.1%。轉移性收入在近年來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2020年名義增長率達到8.7%,這突出反映了保障民生、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政策效果。
而財產性收入的表現較為搶眼,2020年人均財產凈收入名義增長6.6%,比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要高出1.9個百分點。在可支配收入中,財產性收入2013—2019年的增速均排名第一,2020年受疫情影響,政府為了保障民生加大了社保支出支持力度,使轉移性收入的增速反超財產性收入增速。
穩定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是“十四五”時期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均強調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就我國目前情況看,財產性收入占比仍偏低,有著較大的上升空間。
根據國民核算賬戶和我國國民經濟核算,財產性收入包括投資收入和自然資源的租金。根據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的定義,財產性收入包括個人或家庭擁有的動產即金融性財產,如銀行存款和有價證券等,以及不動產即非金融性財產,如車輛、土地和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數據顯示,我國居民的大部分資產集中在房產和存款上,而發達國家居民在金融市場、房地產、養老保險計劃上的資產分配更為均衡。
如何將財產衍生出財產性收入,合理提高財產性收入來裝填百姓“錢袋子”呢?財產是存量,財產性收入是流量。財產基數是財產性收入的基礎。從宏觀角度,財產性收入受市場基礎、製度安排和宏觀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從微觀角度,財產性收入取決於居民的個人特征、風險意識和理財能力等。
相較於其它類型的收入來源,財產性收入是唯一需要由居民自由發揮和自主投資,使其實現增值的收入類型。財產轉化為財產性收入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居民將資產進行投資。居民財產是不能自行產生收入的,也不需要通過生產經營獲得,只需要通過資產市場、房地產市場或收藏品市場等進行投資獲得收益。居民資產投資分為對金融資產的投資和對非金融資產的投資,相應地,會帶來金融財產性收入和非金融財產性收入。居民投資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金融市場或非金融市場,才能提高擁有財產性收入的可能性。
在給定財產總量的情況下,財產性收入取決於居民的資產配置和資產投資行為。當前,我國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偏低,這一方面是因為居民的風險偏好較低,過度偏好低收益率的無風險和低風險資產,比如傾向於持有銀行存款和現金,但對股票、基金、理財產品等高風險資產的投資明顯不足;另一方面是由投資機會決定的。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仍滯後,投資財產性收入的途徑仍較窄且投資渠道缺乏,使得居民投資相對集中。個人投資理財市場發展較慢,難以滿足不同群體日益多樣化的投資需求。
若使財產實現增殖,形成財產性收入,需要微觀主體的積極努力和宏觀經濟環境的支持。在穩定的經濟環境中,人力資本積累是影響財產性收入的微觀基礎。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居民具有較多的金融知識,能夠有效地管理金融資源,會合理配置資金並做出科學的理財規劃,在實現財產積累的同時提高財產性收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使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這有助於居民的人力資本積累,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能夠顯著提高居民擁有財產性收入的可能性,有助於居民積極參與金融和非金融市場並獲得投資收益。
金融市場是居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主要場所。建立和健全完善規範的市場經濟體製是獲得財產性收入的重要市場基礎。第一,要全面完善產權製度。有效的產權製度是獲得財產性收入的製度保障。不完善的產權保護製度,可能使居民減少對金融資產的投資,特別是對高風險金融資產的投資;還可能使居民將更多資源用於“掠奪”或防範私人資產免遭“掠奪”的非生產性活動。對財產與產權的有效保護能夠使人們形成對交易的穩定預期,降低投資的非市場風險,激勵居民進行資產投資以實現收益最大化。
第二,要進一步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作用。應該拓寬居民增收渠道,拓展投資空間,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在金融資源供給方面應該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
第三,金融市場的健康運行需要大的系統觀。需要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以穩定居民對資本市場財產性收入的預期。在產權製度逐漸明晰的背景下,讓財產這種非勞動性生產要素參與到市場經濟中,能夠實現社會閑散資金的融合,促進擴大再生產,刺激國內需求,有利於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國內大循環,對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最後,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而應該註重質量,將財產性收入的比重控製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才能切實提高其對居民“錢袋子”的貢獻度。過高的財產性收入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比如,資本市場本身具有加速財富增值或貶值的特點,部分群體的財產性收入大幅增長,容易形成食利群體,同時“馬太效應”會導致財產性收入差距快速擴大,擴大財富不平等並加劇經濟波動。而合理的財產性收入有助於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大有裨益。
作者簡介:
崔巍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長聘副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後獲得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學士、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從事行為金融學、金融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在Global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意昂3体育官网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世界經濟》《經濟學動態》和《金融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若幹篇。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