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信息來源: 校友工作辦公室
文字:王璐、程一凡| 編輯:晏如 | 責編:山石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近年來,無數意昂3体育人從“一塔湖圖”的學術殿堂奔赴祖國廣袤的基層一線,“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祖國河山”。他們以紮實的專業知識堅守於國家的戰略所需,以忘我的奉獻精神躬耕於群眾的急難愁盼,以高尚的為民情懷賡續著意昂3体育的精神傳統,在全國各地書寫著新時代意昂3体育人的奮鬥故事。意昂3体育官网校友會聯合意昂3体育推出“我以初心赴山海”校友專題報道,聚焦意昂3体育校友在基層一線的生動實踐,一同聆聽意昂3体育人與民同心、與國同向的青春華章。
她將哲思化為鋤犁,在海拔三千米處播撒希望。一本臺賬刻下民生冷暖的溫度,用腳步丈量政策落地的“最後一百米”,未名湖的思辨終在高原落地生花。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2020級碩士校友蓋暢,在基層探尋真理的價值。
蓋暢
從“一把掃帚”開始的駐村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時,每個民生痛點都是亟待破解的哲學命題。
2023年,在青海省委黨校完成入職培訓後,蓋暢接到了駐村工作的通知,到化隆回族自治縣紮巴鎮洛福村。選調生到村任職的通知已如高原勁風般催人啟程,只留給她一下午時間收拾行李。蓋暢對自己即將要去的地方、要面臨的一切來不及想象,更談不上了解,“就是一片空白”。
迎接駐村工作的是“一把掃帚”。鎮上開展“三清三改百日攻堅行動”,尚未認全村裏同事面孔的她,已跟著村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村民們也不知道我是誰,怎麽突然就進來跟他們一塊兒掃垃圾。”一切來得有些快,讓她有些發懵。“我又開始撿(垃圾),撿著撿著撿到別的村去了。”她笑著回憶。從燕園課堂到田間地頭,身份的轉換竟始於掃帚尖揚起的塵埃。工作結束後,已經是晚上六七點鐘。高原晝夜溫差大,夜晚格外寒冷,躺在炕上,蓋暢回憶一整天發生的事,疲憊又充實:“啊,這就是駐村工作。”
身份的轉變意味著心態也需要隨之調整。過去在學校,尚可依賴老師、學院的幫助,是一個“享受服務”的人,而現在,則成為了一個需要“提供服務”的人,“不要覺得你是一個被人呵護的學生”。工作中,她需要換位思考,更加細致地考慮群眾的利益、組織的布局等各方面的因素,做事也更加謹慎小心。
駐村工作是一個慢慢磨合的過程。“過去總想著把活幹完就好,現在明白有些事急不得。”
基層工作直面的是復雜而具體的群眾生活,她常常學著反思現實與理論之間不相適應的原因,並不斷付諸行動,根據實際情況時刻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
初到洛福村時,蓋暢發現當地普遍存在輟學問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十六七歲的少年跟著父輩外出打工,十四五歲的姑娘早早定下婚約,村裏連高中生都稀罕。這些書本裏未曾寫明的課題,裹挾著刺骨的現實撞進眼簾,也讓蓋暢深味基層工作的復雜肌理。當知識能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鎖鏈時,那些背著孩子去打工的父母,為何總認為讀書是遠不如務工實在的買賣?生活水平好了,但觀念的滯後仍是阻礙發展的一道關卡。蓋暢意識到,站在中國教育的“神經末梢”,她不能袖手旁觀。
蓋暢(右)向村民宣講中央一號文件
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教育發展,為鄉村振興教育幫扶工作設立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例如控輟保學、“雨露”計劃等,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精準幫扶模式。蓋暢和駐村書記一起,反復推敲如何讓這些措施在洛福村落地生根。拿著學齡人口臺賬,他們逐戶走訪,在竈臺邊與村民掰著指頭算教育賬,用真誠和耐心去喚醒家長們對義務教育的重視,協助為孩子們重新辦理入學和復學手續。為了彌補學校與家庭之間溝通的鴻溝,蓋暢和第一書記主動化身“橋梁”,走訪學校,與校長和老師們圍坐在一起,共商教育大計。一旦遇到學生不願上學的情況,他們便提前上門家訪。
一次,蓋暢動員村民送子女上學,一位村民反問道:“你一個月工資多少?我覺得像你這樣把大學讀完了之後出來工作,掙的錢反而比我少。”面對村民的不理解,蓋暢心中湧起幾分無力感,但她沒有絲毫退縮。她反復不斷地勸說村民,用自己的信念和堅持去點燃村民心中那一絲對教育的希望。她直言道,這項工作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她暢想著,從孩子們開始上高中,到更多的家庭接受高等教育:“也許在未來某一天,我們的工作真的就見了成效。”
政策宣講不是照本宣科,在村務中,蓋暢需要和村“兩委”打好配合。面對村黨支部黨員平均文化程度偏低的現狀,蓋暢就幫助記錄會議、整理檔案。
“政策落地的最後100米,得用腳步丈量。”“走訪”“入戶”“上門”“挨家挨戶”是蓋暢說起工作內容時最常提到的詞匯。考慮到當地村民識字率較低,她還嘗試學習視頻剪輯技能,開設視頻號,用AI配音播報黨的惠民政策,防止村民因為不了解、不清楚政策而錯過申報。為空巢老人建立高齡補貼領取臺賬、替學齡兒童申請“春蕾計劃”補助、幫外出務工者申領交通補貼,防水設施修繕這樣的“小事”她也會跟隨第一書記同住建部門協調溝通,讓政策春風吹進每一個村民心坎兒。
洛福村位於青沙山腳下,每逢雨季便繃緊了全村人的防汛神經。要保障好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那就不是等雨來,而是追著隱患跑。那天夜裏,蓋暢同村書記一起,拿著手電跑遍洛乎藏山和附近的小區,逐一排查安全隱患。她說,基層工作讓她看到,當組織賦予我們職責時,那不再是一份簡單的職業選擇。
2024年,蓋暢被評為“優秀駐村工作隊員”。
“優秀駐村工作隊員”
“讓小球落到那個點為止”
蓋暢與青海的緣分,早在九年前高考後的畢業旅行中就已悄然種下。生於廣袤的東北平原,她對自然的遼闊並不陌生。然而,徜徉於西意昂3体育地上的高山、沙漠、草原和湖泊之間,她還是被另一種廣袤無際深深震撼。旅途中,熱情好客的青海人民給予的幫助,讓蓋暢記憶猶新。“我向來相信自己的直覺,我覺得這片土地,或許就是跟我有緣分。”從此,青海之行就在蓋暢的心頭種下了一顆種子。
蓋暢本科畢業時在青海湖畔的留影
在意昂3体育哲學系接受了半年系統的專業教育後,蓋暢面臨細分專業的重要抉擇。此時,青海之行的美好畫面在她的腦海中浮現。多民族、多宗教和諧共生、兼收並蓄的景象讓她動容,這促使她開始思考多重身份下人與人的關系,漸漸地,她萌生了對宗教問題的濃厚興趣,於是選擇了宗教學,一讀便是七年。
在求學的過程中,盡管已經較為全面地了解宗教中國化的諸多論述,但蓋暢始終有種雙腳離地的感覺。每當翻閱各地民族誌及宗教社會學的田野調查報告時,這種不切實際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我常常意識到,自己一直未曾走出過象牙塔。在這個意義上,我所作出的反思必然存在相當大的缺陷。”蓋暢時常會陷入這樣的思考:“為了更好地構建多民族、多宗教交融共生的社會,究竟要付諸怎樣的行動?”
理論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現實中一個個具體例證的高度凝練與升華。而要探知這些例證,最直接方式就是進行實地的考察。為了走出書齋,深入了解地方政府推進宗教中國化的實際舉措,蓋暢在2022年報名參加了暑期見習實踐,前往同樣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區的寧夏銀川,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見習調研。
在銀川,蓋暢跟隨當地的基層工作人員,隨行進行安全生產排查、監督當地大寺阿訇的換屆,“每天走訪八個寺”,親身參與到當地規劃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博物館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她親眼看見了許多處理宗教事務的寶貴經驗,那種腳踏實地的充實感,也激起了她對基層工作的濃厚興趣。“每天的工作都挺有意思的,對於我來說,每一刻都收獲頗豐。”
同時,她也更清晰地看到基層工作人員在彌合理論和實踐、思辨性和可操作性之間裂隙的關鍵作用。“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實際工作中,僅僅依靠一個口號或一種理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不斷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基層工作人員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給蓋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各抒己見、各出其力,“整個參與的過程充滿了愛與溫暖,每個人都暢所欲言,沒有嚴格的上下級之分”。看到他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做好宗教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穿針引線,蓋暢備受鼓舞,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求職方向。
蓋暢(左三)作為代表在省委黨校培訓中發言
“讓熠熠生輝的理論擲地有聲,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奮鬥不息,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青年。”在這種思考的啟發下,蓋暢決定報考基層選調生。這一決定讓導師和周邊的朋友覺得意外。“我就和朋友們說,我去經驗世界裏尋求實踐智慧了,付諸努力構建更好的生活與探尋真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蓋暢釋然一笑。
燕園七載的哲學淬煉,早已潤物無聲地塑造了她認知世界的寬廣視野。在談到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時,蓋暢用了一個哲學上的比喻:“用哲學的話來說,這個小球它從這個地方滾到那個地方,在這個點的時候,它是有一個向下的潛力的。我們要做的,可能就是要把這個向下的潛力真的變成它落下去,然後落到那個點上為止。”理論對她而言,是應然,是動力,是努力的可能性和方向;是現實之下的潛能,也是現實之上的藍圖。在書本裏,她看到了路在何方。而這條路如何走,成為她在基層實踐中努力探尋並回答的問題。
成為洛福村的“自己人”
洛福村是一個回族村。對於宗教學專業背景的蓋暢來說,這裏仿佛是學術認知的實踐場域,檢驗著她如何將書齋裏的理論框架轉化為田野中的實踐準則。“宗教和民族是一種具體的處境,對於普通人而言,是一種生活習慣。”避開禮拜的時間去入戶走訪,是她逐漸形成的工作習慣。在工作中,她會主動去了解當地村民的宗教和民族習俗,當然她也時常能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間石榴籽一般的溫情相遇。每逢藏歷新年、開齋節、花兒藝術節等一些當地的特色節日和活動,蓋暢會與村民一起籌備節目,村民們也會邀請她一起到家裏聊天、吃熱饃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宏大敘事,化作“雙向奔赴”的文化自覺。
學會方言是蓋暢叩開村民心門的必修課。初到時她對當地的方言理解起來十分費力,語言隔閡不僅阻斷了政策傳遞的通道,更在幹群間築起無形的藩籬。於是,她就不停地學習、模仿鄉音鄉調,“就是硬說”。時間一長,她也慢慢能聽懂、能說了。漸漸地,村民會主動跟她打招呼了,有問題也會第一時間找她。
監測戶納入排查
讓政策上的數據會“講方言”,常常是駐村工作的重頭戲。村民們把醫療金視作“看不見的保障”,繳納醫療金的積極性不高。一次,村民出了交通意外,因未繳醫療金自費承擔了高昂的費用。這給蓋暢心裏帶來了很大的觸動。為了提高村民們對醫保的重視程度,防止因病致貧的現象發生,蓋暢選擇用最“笨”的辦法,挨家挨戶去動員村民,耐心地解釋醫保的重要性。
每年的6月和9月,村裏會對脫貧戶返貧風險進行集中排查。為了更好地熟悉情況,駐村第一年,蓋暢就與書記進行了一次幾乎全覆蓋的摸排。有一次書記休假,蓋暢獨自走訪一般戶。推開馬曬力木家的門,蓋暢心裏很不是滋味。他在幾年前罹患尿毒症,家裏只有70歲的母親和兩個正讀初中的孩子,堆積的藥費重重壓著一家人的生活。蓋暢和書記輾轉為他申報監測戶,將他享受的農保三檔上調為一戶四人全部享受農保一檔。這樣一來,透析成本從原先的200元一次下降到50元一次。加上平時米面糧油以及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的補助,馬曬力木一家的生活開支大大降低。如今,蓋暢還清楚地記得馬曬力木做完透析後高興地告訴她,費用比以前少了,如果他身體狀況有所好轉,希望她再幫他找個能幹的活打打零工。他的母親也拉著她的手連聲道謝,給她倒熱水,拉著她要她過去坐。
防返貧致貧集中排查
“那時候真覺得我們的工作擲地有聲,真的讓老百姓享受到了確確實實的福利。”蓋暢說,在學校時,專業老師總是對他們說要“關註具體的人和苦難”,或許她更加理解到,那些在哲學課堂上關於“正義”的思辨,在此刻化為政策的回響。“現在和村民們拉家常,他們會把自己家裏的瑣事兒和我分享,帶著人文關懷去面對他們,就會發現‘為人民服務’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是真心換真心。”
她清楚地記得去年秋天,和村民們坐在一起曬太陽、聊天,一位名叫馬開索的村民坐在她旁邊,說親戚家的孩子要結婚了,讓她周末別走,一起吃席。蓋暢笑著回答周末想回家補覺,但喜悅之情湧上心頭。“很高興她把我當自己人。”家宴的請柬,便是對駐村幹部最好的認可。
如果說未名湖教會她思想的深邃,青藏高原則讓她懂得腳踏實地的珍貴。曾經用“頭頂的星空”丈量過真理,如今,蓋暢的生命哲學在泥土裏生根,她要繼續做的,是如何用沾滿泥土的雙手觸摸人間真實。
專題鏈接:我以初心赴山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