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4 信息來源: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編輯:白楊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特殊形勢,意昂3体育官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文研院)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等線上平臺,聯通著遍布海內外的學者網絡,源源不斷地傳遞學術訊息。3月以來,多位意昂3体育人文社科各領域學者聚合在文研院微信公眾號“特別推送”這一新欄目,以視頻的形式,回溯古代歷史文明,反思當前世界格局,針對現代社會的特征和國計民生等重要學術問題展開深入分析。第五期視頻講座的主講人是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語學院教授段晴。3月24日,段晴在意昂3体育官网靜園二院為欄目錄製視頻,主題為“天災人禍所生發的信仰與習俗——基於古代於闐文明的觀察”。經過後期剪輯及整理,視頻及文字稿已於近日在文研院公眾號(微信ID:pkuwyy)和官方網站(http://www.ihss.pku.edu.cn/templates/zs_ft/index.aspx?nodeid="229)推出。
講座海報
歷史上災禍與人文現象往往相伴而生,新的民俗、信仰的形成是災難退卻之後的殘跡與遺存。段晴多年來致力於於闐語文獻的研究,曾在文研院就於闐王國的民族、社會、宗教等問題帶來多次講演,而本次視頻講座,她將眼光特別投向天災人禍降臨之下的於闐人,考察其應對方式及背後的信仰和理念。
段晴簡要介紹了古代於闐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文明交往中的特色。她以敦煌藏經洞的於闐語文書《尉遲達磨王的頌詞》為例,指出其中的一個語句就涵蓋了印度文明、斯基泰文明與中華文明,從而印證處於絲路南道的於闐王國曾是多元文明的中轉樞紐。段晴分別就天災和人禍兩個方面講述其中生發的人文現象。多種證據顯示,大約4世紀時,於闐王國曾經歷了一場由於氣候變化而導致的特大幹旱,而《大唐西域記》記載的“龍女索夫”的傳說反映了於闐王室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在這則傳說中,雖然實行的是中原也有的人祭,但犧牲貴族勇士以祭山川河流則是斯基泰人特有的古代習俗。段晴因而指出,於闐人是最後的斯基泰人,雖然普遍接受了佛教信仰,但至少在精神層面依然保留了斯基泰人的原始信仰。這種原始信仰的特點之一,就在於對天和自然的敬畏。
段晴教授在錄製現場
段晴提到,這種對自然的敬畏又體現在人與天的交換關系上,《歌者奧義書》等早期印度教文獻對此有清晰的表述。而為了實現人與天的交換,各種適時的祭祀儀式應運而生。通過對比婆羅門教的祭祀活動,段晴認為,斯基泰人的原始信仰中肯定含有大量宰殺牲畜以祭祀天神的習俗。圖瓦地區具有200匹殉葬馬匹的斯基泰人大墓,以及《後漢書·班超傳》中對巫師借口取馬祭祀的記載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她進而指出,殺生祭祀就是在人與天的交換關系中,人類試圖安撫天神的手段,是一種因自然災害而生發的人文習俗。“龍女索夫”的傳說不僅說明6世紀中葉的於闐人仍沒有放棄對自然和天神的崇拜,而且反映了他們關於人轉變為神的觀念。根據新疆洛浦縣博物館的幾幅氍毹,段晴教授解開了古代於闐人如何變神的奧秘。
在介紹了古代於闐對旱災的應對之後,段晴圍繞於闐人的佛教信仰,繼續探討人間災難所生發的信仰與習俗。她提出,佛教是真正致力於人類社會的以人為本的宗教,而各種人禍的存在是促使佛教不斷發展的動能之一。佛教最基本的理論認為,人處在輪回當中,整個輪回充滿苦難,終極目標就是擺脫輪回、擺脫苦難,因此佛教的發展一方面形成了更深入的哲學闡述,另一方面也衍生出賜福社會的宗教儀軌。通過考察曾經流行於古代於闐的佛經,段晴教授發現,其中除宣講大乘佛法的外般若經類經書外,以具有祈福攘災功能的陀羅尼類佛經居多。她認為,這些佛經的流傳必有特殊原因——正是由於人類社會災禍橫行,佛教就必須具備攘災功能才能夠贏得廣泛的信眾。從《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相關語句看,觀音菩薩顯然是專門為救苦救難而設計的。而且,這些陀羅尼經還富有因地製宜的特色,為適應不同地域、不同民眾的驅邪避難的需求而分別進行創作。如印度佛教《五護經》,就是專門針對氣候濕熱、毒蛇毒蟲出沒的印度東北部地區而創作的。此外,於闐故地的人們還形成了佩戴佛寺為其量身定製的護身符的習俗。
於闐王室禦醫書寫的契約
段晴將目光轉向於闐疾病和瘟疫流行時所產生的人文現象。她指出,古代於闐人對待疾病有著積極的的態度,所謂積極,是指他們相信醫生,相信世間總有良藥可治病。在古代於闐人的觀念中,天災是人不能控製的,所以要實行犧牲,而疾病屬於人禍,是需要對治的,不需要犧牲。而要解決人禍,於闐人往往訴諸佛教。佛教的陀羅尼作品中含有很多延年益壽、對治疾病的咒語,例如於闐語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既含有讖記,又含有對治的內容,從中寄托了於闐人對健康長壽以及對抗疾病的渴望。段晴進而提到,由於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也需要精神撫慰,像《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這樣的作品,就是人類與災禍相處時,伴隨著人精神層面的需求而生的必然產物。最後,她向觀眾展示了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對治十五鬼護身符》,闡釋了其中體現的古代於闐醫學觀念,以及他們對受胎婦女和幼兒的愛護。
在視頻講座的結尾,段晴簡要回顧與總結了本次講座的內容,並分享了研究於闐文明的心得感悟。她談到,多年來對於闐語文獻的接觸令她心中升起對於闐文明的無限敬意。於闐人作為最後的斯基泰人,不僅有著對傳統信仰的執著,又是富於創新的,能夠接納所有善好的信仰。它遭受著無數自然災禍的侵蝕,在大漠邊頑強地生存了千年以上,如今留存的護身符及他們的觀音信仰,其實都是於闐社會苦難的鏡像。而以於闐文明反觀今日,段晴提示,疫情終會改變我們的一些習俗甚至是生活方式,因此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關註疫情之中的人文精神層面,促進有益於社會的的習俗的形成。
2020年2月以來,文研院調整既有的活動形式,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與中英文網站等媒介,陸續開設“絲路現場”“海外來信”“線上展覽”“讀書的風景”“疫情下的省思”等十余項新欄目,繼續凝聚學者,服務學術。更多的學術精品內容,將繼續通過文研院的平臺呈現,敬請關註。
專題鏈接:眾誌成城 抗擊疫情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