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信息來源: 人事部
編輯:晏如 | 責編:青苗6月25日,意昂3体育官网青年教師學術沙龍第四十六期“助推人工智能診療:技術與認知的雙重挑戰”舉行。本期活動由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崔知涵擔任學術召集人,光華管理學院蓋嘉、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洪申達、軟件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馬連韜等分別結合各自研究領域作了分享報告。來自全校30個單位的40余位教職工參與了本次活動。沙龍由人事部副部長李偉主持。
活動現場
崔知涵以“AI厭惡:人工智能輔助醫療發展的重要挑戰”為題,探討了患者對人工智能輔助醫療的接受度及其背後的心理機製。他通過三個研究案例指出,患者接受人工智能輔助診療存在三大心理機製阻礙,其分別是“AI黑箱效應”“獨特性忽視”和“失誤權責問題”。崔知涵還分享了課題組的未來研究方向,旨在探索我國居民特有的人類-AI互動模式。
蓋嘉以“消費者對AI的主觀認知:對健康領域的啟示”為題,深入探討了消費者對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的認知和接受度,並分析了不同場景下消費者的偏好差異。蓋嘉指出,消費者對AI的接受度受多種心理因素影響,並且具有文化差異和認知偏差,相關機構應針對不同醫療場景、文化背景設計差異化的AI呈現方式。
洪申達以“DeepLife:從心電智能到AI家庭醫生”為題,深入探討了從心電智能技術到臨床實用工具,再到AI家庭醫生的研究進展與實踐探索。針對AI家庭醫生的兩大核心挑戰——大模型幻覺問題和生理信號理解問題,洪申達所在團隊提出了“拷貝配置”方案和跨模態問答系統。這些工作為構建可靠的家庭醫療AI系統提供了技術基礎,並將在算法準確性、易用性和臨床轉化等方面持續優化。
馬連韜以“在大模型時代構建高可用、高易用的醫學人工智能”為題,介紹了其團隊聚焦於電子病歷分析和智慧醫療應用等方面所開展的工作。針對大模型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馬連韜提出“多AI會診”的創新方法,通過多個AI模型協同分析,生成更可靠的診療建議。他表示,AI的目標是服務而非替代醫生,團隊致力於成為大數據時代醫患間的可靠服務者。
順時針依次為:崔知涵、蓋嘉、洪申達、馬連韜
在討論環節,與會教師們就人工智能診療在醫學中的應用展開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未來,人事部將持續緊扣青年教師學術發展需求,不斷深化拓展學術沙龍活動的內涵與外延,以多元化的活動內容與形式,積極助力學校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作出積極貢獻。
專題鏈接: 青年教師學術沙龍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