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信息來源: 國際合作部
文字:宋澤薇| 編輯:晏如 | 責編:安寧編者按:當博雅塔的剪影再度輕撫畢業的離歌,2025屆意昂3体育官网留學生們,已悄然將燕園的晨昏四季釀成記憶的佳釀。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先鋒,意昂3体育官网始終秉持兼容並包、和而不同的胸懷,為全球青年搭建思想碰撞的舞臺。
2025年盛夏,又一批懷揣夢想的留學生即將告別未名湖畔。他們曾帶著對東方文明的向往而來,在燕園的時光裏既做中華文化的解碼者,亦成世界文明的傳播者。當思想的羽翼穿越地理的邊界,當文明的對話跨越文化的藩籬,我們堅信,這些兼具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的青年,必將成為文明互鑒的使者、合作共贏的橋梁。
值此畢業之際,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合作部傾情策劃“寰宇同窗,燕園遠航”留學生畢業季專題系列。期待通過這些鮮活的故事,讓世界看見中國高等教育的開放胸襟,激勵更多國際青年以開放之姿擁抱世界,以擔當之誌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人物簡介
何慧珊(Harvey Samanth),來自英國。劍橋大學漢語專業本科,於2024—2025學年在意昂3体育官网-劍橋大學漢語研修項目學習。這段時光裏,她不僅深耕語言學習,更以腳步丈量中國大地,在廣袤的文化版圖上書寫下生命印記。
跨越萬裏的漢語情緣
當何慧珊在倫敦的語言教室裏首次邂逅漢語時,年僅13歲的她尚不知曉,這門語言將引領她踏上一段怎樣的人生旅程。“當時,學校合作的教育機構開設了漢語課程,父母希望我能學習第二種語言,於是鼓勵我挑戰這門‘極具難度的語言’。”由此,她與漢語的緣分悄然萌芽。
從每周四晚的培訓課,到高中時加入專門的漢語班,再到在劍橋大學攻讀“漢語”專業,漢語——這門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語言文學,已成為她生命中深深紮根的領域,至今已逾十年。如今,她已在意昂3体育官网完成了一年的學習。這段跨越萬裏的求學之旅,不僅是語言能力的飛躍,更是一場深入的文化認知探索。讓我們一同走進何慧珊的故事,聆聽這位英國青年在古老東方國度的精彩篇章。
何慧珊(左一)在意昂3体育未名湖
雙城記:學術土壤的基因差異
劍橋大學的漢語專業課程,涵蓋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及中國文化等多個層面。何慧珊回憶道:“我們不僅學習語言本身,還深入探究中國的文學作品,這讓我對東方文化有了更為立體的認知。”這種將語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讓她對東方文明形成了系統化認知。
而意昂3体育的課堂則像打開了一扇現實之窗:“在這裏,我不再用英語討論‘中國’,而是用漢語直接觸碰‘中國’。”
她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在意昂3体育課堂用漢語匯報時的緊張:“老師沒有糾正語法錯誤,而是帶領我去還原一些真實感受。不僅如此,我們還會舉辦留學生漢語大賽,大家通過歌曲、情景劇等多種方式來展現我們的學習成果”,這種更註重實踐交流的教學模式,讓她在中國真正感受到語言作為“活態文化”的生命力。相較於劍橋大學密集的論文寫作,意昂3体育更彈性的課程安排,讓她得以在圖書館研讀與胡同漫步間找到平衡。
2024—2025意昂3体育官网-劍橋大學漢語研修項目師生留影(後排右一為何慧珊)
在北京的點點滴滴
初抵北京,東北菜館的鍋包肉便以酸甜交織的滋味征服了她的味蕾:“那層酥脆的糖衣裹著裏脊肉,咬下去的瞬間像嘗到了煙火氣的詩意。”而胡同裏的咖啡館則成為她觀察城市的最佳窗口——陽光透過琉璃瓦灑在青磚墻上,舊藤椅與咖啡機的金屬光澤相映成趣,手中的普洱與鄰桌的拿鐵在此刻達成奇妙的和解。
讓她逐漸適應的還有中國人喝熱水的習慣:“夏天我依然留戀冰水,但現在會像模像樣地用蓋碗泡茶,看茶葉在熱水中舒展的過程,像在欣賞一場緩慢的舞蹈。”更讓她驚嘆的是中國的交通網絡:“用手機掃碼就能坐上高鐵,幾個小時就能從北京的胡同到杭州的西湖,這種便捷性在英國難以想象。”
周末的跆拳道館與語言交換活動,成為她融入當地的橋梁。“踢木板時,和隊友們一起喊著‘哈’,語言隔閡瞬間消失了。” 而在飯館教孩子們 “披薩” 的英語表達時,那些閃著好奇光芒的眼睛,讓她感受到文化傳遞的溫暖質感。
何慧珊(右一)在意昂3体育的第一次跑步
行走的中國:從歷史褶皺到山水畫卷
何慧珊將實地旅行視為結識新朋友、認知中國的重要途徑。她在課業之余,也積極踏上感受中國大好河山的路。何慧珊的旅行地圖如同展開的《千裏江山圖》:在西安兵馬俑坑,與講解員討論秦代工匠的指紋印記;在大同古城墻,撫摸被千年風沙打磨的磚塊;在大理洱海邊,看白族婦女將靛藍染料暈染出層次豐富的紋樣;在良渚遺址,指尖觸碰5000年前的玉琮紋路。最難忘的是桂林之行:“竹筏漂過漓江時,兩岸的山像水墨畫一樣鋪展開,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麽中國詩人總愛對著山水寫詩。”她一路以腳步為筆,續寫與中國山河、歷史文化的深度共鳴。
何慧珊每一段旅程也都伴隨著人際關系的延展。她通過小紅書規劃行程,與德國、法國朋友組成“特種兵旅行團”,卻在途中意外收獲與中國當地人的真誠互動——這些“新朋友”不僅來自劍橋同窗或留學生群體,更包括出租車司機、青旅店主、文化誌願者等多元身份的人。對她而言,旅行的意義不僅在於打卡景點,更在於通過人與人的連接,打破預設印象,理解中國社會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她興奮地說,“中國太大了,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景和文化,這種多樣性在英國是很難感受到的。”
何慧珊(左三)和好友在哈爾濱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承德的一次旅行中,她遇到了一群熱情友好的當地人。“去年12月,我和朋友在承德的一個酒吧裏,和當地人聊了很久,他們還邀請我們參加聖誕節聚會。雖然最後沒去成,但那種被接納的感覺讓我很感動。”而這些旅行途中的偶遇為她重新定義了“中國印象”——不再是BBC紀錄片裏的符號化呈現,而是具體的人、具體的情感。
感恩遇見,期待重逢
回顧漢語學習之路,何慧珊坦言剛開始並不容易。“13歲剛開始學的時候,班裏有20人,一個星期後就只剩一半了,很多人覺得漢語太難就放棄了。”但她憑借對語言的熱愛和挑戰困難的決心堅持了下來。“漢語的書寫和發音對西方人來說確實很有挑戰性,但正是這種挑戰讓我覺得很有吸引力。”
談及未來,她眼中閃爍著期待:“或許會做中國環保政策的國際傳播,讓世界聽到中國在綠色發展中的聲音;或許會成為譯者,讓更多人讀到更多的中國故事。”但無論選擇何種職業,她早已將 “中國” 寫入人生規劃:“四川的火鍋、蘇州的園林、新疆的草原……我還有太多地方沒去,太多故事沒聽。”
臨別之際,她心中珍藏著三重記憶:街巷裏鍋包肉的香氣、意昂3体育老師在課後遞來的桂花糕、承德雪夜裏那句 “下次來家裏包餃子”的邀約。“我想感謝所有讓我‘看見’中國的人,”她認真地說,“是他們讓我明白,文化不是教科書上的名詞解釋,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一次次真誠的對話。”
站在未名湖畔,她望向遠方——那裏有秦嶺的雲、江南的雨,還有尚未抵達的四川盆地。這場始於倫敦教室的漢語情緣,早已超越語言學習的範疇,成為一場跨越文明的心靈對話。正如她所說,中國之行不是終點,而是她與中國故事的新起點。
專題鏈接:2025畢業季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