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5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師晨
11月3日,2012北京論壇“反思資本主義:後危機時代世界面臨的挑戰”分論壇的討論逐漸升溫,許多學者紛紛發表演說表明了自己對“國家與資本主義”這一主題的思考。當天下午,會場中唯一一位女性學者Paola Subacchi女士發表了題為“後危機時代資本主義的生存挑戰”的演說並提倡國家間加強政策合作以實現共贏,其獨特的視角令人眼前一亮。會後,記者對Paola Subacchi教授進行了專訪。
國家間的溝通:共同發展的最大障礙
當被問及在後危機時代,什麽是資本主義面臨的最大障礙時,Paola Subacchi教授表示全球資本主義是過去二十年的一個特征,並不存在所謂的障礙。而對於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她沉思了片刻,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們比較厭惡國家之間因存在溝通的障礙而不能在一起共同解決問題。國家決定也許更傾向於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追逐對自己有利的政策,而這事實上是會破壞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的。”
面臨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顯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如Paola Subacchi女士在演講中提到的希臘欠債問題,人們最初覺得這只是一個國家的困境,但很快就產生了溢出效應,希臘欠債將歐元區都拉下了水。她希望國家政府可以克服這些因利益而產生的政策方面的障礙,否則這就可能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終結。
加強政策合作,構建新的經濟框架
隨著新的資本主義——全球資本主義的出現和發展,國家間的貿易聯系加強,政策方面的協調也就變得尤為重要。Paola Subacchi教授指出,因為全球資本主義基於全球市場,而全球市場是基於良好的服務以及人力資源的流動性的。對於一些國家來說保持這樣的狀態(只顧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惜破壞與他國聯系的行為)對它們來說沒有益處。
顯然,加強國家間的平等的監測更有利於各種資源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流動,這樣也就盡量避免了其他國家由於一國國內政策的失誤而受到較大的牽連。出現發展不平衡的博弈局勢時,采取一些工具政策是必要的。
共同努力,擁有和諧
面對經濟危機,我們能否和諧共處呢?Paola Subacchi的答案是肯定的。而這需要我們增強合作精神並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諧並不是自動就可以產生的,人們必須有追求和諧的強烈意願。想要擁有和諧,必須通過努力獲得,而不是說一件自然就可以產生的事情。
對於後危機時代的這些問題我們的確需要對和諧更加強烈的渴望與真誠才可以實現合作與共贏。希望如Paola Subacchi教授所提倡的那樣,各國政府可以正視自身利益與他國利益,創造雙贏的美好局面。
學者簡介
Paola Subacchi,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部主任,研究廣泛涉及國際政治和經濟事務,關註新經濟力量與全球經濟秩序活力的轉變。曾出席過2012年陸家嘴金融論壇會及2010年北京論壇等重要經濟論壇,並提出“10年後人民幣或成世界三大貨幣體系之一”、“未來上海香港金融中心或合二為一”等鮮明而獨特的觀點。
編輯:焱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