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5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程夢稷
在11月4日上午的經濟分論壇的討論環節,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們就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經濟進行了多角度的反思,並產生了激烈交鋒。韓國的李鬥遠(Doowon Lee)教授、中國的劉曉華教授與美國的Hani K. Findakly教授分別結合本國經濟探索的實踐經驗,就後危機時代的資本主義製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將本場論壇推向一個學術高潮。
首先是來自韓國延世大學的李鬥遠(Doowon Lee)教授結合韓國在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多方考慮與選擇,闡述了自己對於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對東亞經濟影響的看法。面對印度與美國學者對於東亞經濟一體化的質疑,他認為,當前西方對於亞洲的施壓主要在自由化而非一體化,西方的自由化壓力是在亞洲崛起的過程中實現東西方“經濟再平衡”的手段。而就東亞利益而言,一體化則是必然之選。以中日韓為代表的東亞經濟體主動爭取區域一體化從長遠看符合亞洲經濟利益,尤其是在中日韓三國政治外交出現障礙的背景下,通過經濟紐帶維持東亞的穩定局面是極具意義的。基於此種認識,李鬥遠教授預測,中日韓三國會相繼加入TPP(跨太平洋貿易夥伴協定),在體製障礙的消除基礎上實現東亞經濟的共贏發展。
美國的Hani K. Findakly教授針對亞洲學者提出的美國資本主義體製性缺陷的質疑給予了針鋒相對的回復。他認為,美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製度本身的問題還是發展過程中的副產品一直為西方經濟學家反思與探討,而對此他認為,危機的根源不在於資本主義製度本身,而在於政治不能隨時與經濟發展的狀況相適應,具體而言,他認為政治上的不協調導致的大企業獲取特殊權益並取得市場壟斷是危機的主要原因。Findakly教授進一步指出,判斷一種經濟製度的優劣不應囿於現實的危機,而應該從長遠看該製度能否保證市場的競爭活力與運行秩序,因此他對於後危機時代的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是抱有樂觀態度的。
來自中國的劉曉華教授本場論壇的發言主題是“後危機時代中國企業家的責任”,在自由討論環節,她針對西方學者提出的“企業本質在追求利益”的質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劉曉華教授認為,企業與社會打交道,因此從產生起就有著經濟與社會的雙重屬性,因此天然地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當前中國的少數企業漠視其社會責任,僅僅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損害了企業的公信力,也嘗到惡果。對於社會主義的中國而言,市場經濟還需要政府監管、公眾輿論、媒體宣傳等多方面的力量使之完善,後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仍需謹慎對待,應當通過社會主義的法製建設規範市場經濟,使之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學者們著眼於本國的經濟實際,提出了對資本主義在東西方的不同發展方式的思考,從國家、地區的角度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本場論壇對於後危機時代的資本主義經濟挑戰的認識有了全球性的意義。
編輯:焱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