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5 信息來源: 意昂3体育校報 嶽修寅 王笛
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使得世界的格局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各個國家和地區間的合作與沖突的方式、內容也在發生新的變化。而這一切,均建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對自身和他者的認識基礎之上。為探討新的世界格局背景下不同的國家、特別是老牌的發達國家如何來重新認識自身與“他者”,本次北京論壇設立了“共同的世界,不同的視角:德國、歐洲、中國”分論壇。意昂3体育官网德國研究中心與德意誌學術交流中心(DAAD)合作,邀請了來自11個國家的15個德國研究機構的學者參加,以德國為中心,輻射中國、歐洲和世界,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討論。
理論研究: 學術的基礎和生命
各個國家的學者都十分重視理論研究在學術中的基礎地位,並將之視為學術的生命之所系。此次分論壇以“自我”和“他者”為主線——即認識自我和認識他人、建構他人的形象。學者們探討了當前這一領域的現狀,互相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意昂3体育官网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陳洪捷教授認為,對於如何能夠認識他人這個命題,還有很多理論性的問題沒有被闡釋。他分析道,長期以來研究外國文化和歷史的人,只是在研究歷史文化本身,對於這種研究的路徑和它的可能性等理論問題關心不夠。對於未來該領域內的理論研究發展,他表示了期待。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詹•屈訥教授從民族主義和宗教傳播的角度,還原了一種通過“自我形象”觀察現有的人文景觀的現象;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莫雨拉•馬克思•佛黑教授則以女權主義與國家權力的鬥爭為例,指出國家在政策中根據不同的政治傳統界定性別的平等與差異,分析了“自我”和“他者”的融合和發展過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意昂3体育官网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葉雋教授將討論的話題進行了提升。“各個國家的文化傳統不一樣,自然要維護自己的視角。”他認為在國家的層面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通過兩極三維的基本方式,發展現代世界的一個妥協和共識,尋求思想公分母。來自波蘭什切青大學的皮埃爾•弗雷德裏克•韋伯教授對此表示贊同,並提出了這個問題的東西方範疇。
自我的視角:德國眼中的他者
作為從事德國研究、被意昂3体育官网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陳洪捷教授稱之為“最專業的觀察者”,與會的各國德國研究中心的學者們對於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德國如何去認識他者,建構外界他者的形象這個論題頗有心得。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戴令豪斯•厄休拉教授提到了1990的貨幣聯盟。他認為這是自我和他者的吸收和融合問題,必定會產生新的邊界和主體的差異性。與此對應,德國的統一在某些人心裏,既是一種矛盾心理,又在試圖理解與認真對待。
時間後移,對於德國趨於同一和穩定後對他者的認識,另外幾位學者從不同方面進行了闡釋。德國哥廷根大學麗貝卡•青澤教授提出,中德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同態度既取決於文化背景,又出於經濟權益的考慮。波蘭布雷斯勞大學的艾裏紐茲•卡羅拉士奇教授則提到了移民政策,系統闡述了在移民成為德國和歐洲社會一個普遍現象下,德國人對於此種“他者”的態度。
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授羅煒列舉了德國作家對於“青島事件”的描寫,認為德國知識分子在克服自己文化和工業化的負面影響之後,開始對遠東儒家與道家智慧有所向往,而中國成為他們的又一個精神家園。這表明,對他國文化的高度認可,在德國的文化中是不多見的,但也是客觀存在的。
被觀察的他者:德國與世界的維系
當德國處於一個被觀察者的地位時,特殊的歷史讓其很在意他國的評價和認識,盡管多年來德國一直致力於彌補這層歷史帶來的缺憾,但是不可避免的,他國的教育和宣傳等方面一直帶有可量度的偏見。同時,在經濟發展推動世界改變的今天,德國所取得的成就和融入世界的努力,又讓一切有了悄然的改變。
關於歷史上德國的他者形象,作為來自波蘭的學者,布雷斯勞大學教授塞爾維斯特•紮古思奇以“波蘭青少年眼中的德國”為例進行了說明。一方面他認為,國家政治教育的推行使得這段歷史可能會被誇大,但同時受流行文化影響,波蘭青少年對德國人的刻板印象,以及兩國歷史間的影響已經開始逐漸淡化。以色列利默裏克大學布裏塔•楊教授以此為例,認為關於歷史的跨國性的紀念,一個國家的解釋模式已經過時,應當突破國家界限,將新的多向性的角度用於展示集體記憶中去。
到了現代,隨著國家間交往的進一步加深和領域擴展,德國的形象已經趨於現代化。華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樊榮以人民日報為例,舉證了德國在中國官媒中的良好形象。由於默克爾等領導人在人權問題上充滿活力的先鋒作用,大大增強了中國人對德國的好感。
對於歷史和現實的交錯下德國的形象,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安德•布爾卡普教授的主題發言中提到,德國有關納粹的過去不應該變成“罪的驕傲”,但在提倡全球化和共同世界概念的情形下,其他國家繼續把“過去”的概念施加給德國,不僅沒有幫助,反而適得其反。
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的被認知
中國的和平崛起為發達國家重新認識自我與他者提供了新的契機,使得中國成為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的重要認識對象。本次分論壇上關於中國的話題被頻繁提起。
作為一名熟練掌握中文的學者,來自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於爾根•亨策教授期望能夠用一個貼近現實的可持續發展方法,來構建一個相對清晰的處於外緣文化挑戰中的所謂的“中國形象”。他饒有興趣的向與會學者介紹了諸如“社會和諧”、“愛國主義”、“面子”等關鍵詞,試圖展現一個行進中卻不斷發掘和發揚傳統的大國形象。
“《紅樓夢》這類中國古典百科全書類小說,代表著不同方面的方式和知識,包含著顯式或隱式的風格和流派的規則。荷馬不僅是希臘傳說和家譜,也是合同和法律,是祈禱和犧牲其他文化的儀式。”同樣是來自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拉爾夫•克勞內則教授對於中國文化的了解讓人吃驚和贊嘆。他在向中國文化致敬的同時,也用這個對比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者的建構都要站在自我的立場上體現。
也有學者在思考中國和德國、歐洲,東方和西方擺脫所謂的“主導性”問題後,相互影響的問題。法國讓•穆蘭 - 裏昂第三大學教授布魯諾•戈德弗魯瓦說,“東方形象”的西方經驗主義在現代規律性的考驗下,使得處在危機中的西方,開始通過俯瞰中國哲學尋求生存尺度的伸長。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政治系副系主任連玉如教授則表示,中歐相互重視,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建立,必然推動相互之間真實形象的構建,表明兩國可以基本達到默契。
編輯:知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