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9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2015年11月7日,北京論壇(2015)“締造和平之路的歷史責任與多元記憶”分論壇的B組會議“絲綢之路西端各方在冷戰與當代的角色”在意昂3体育官网人文學苑5號樓B113室舉行。
當天會議一共四場,上午下午各兩場,共有12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此外,來自韓、德等國家的嘉賓受邀出席了會議。
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馬麗蓉在題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國與北非阿拉伯地區的合作反恐”的演講中指出,阿拉伯地區有著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意義。當前極端宗教分子、基地組織與ISIS在非洲都有新動作,中國應當如何調整“一帶一路”框架下關於安全問題的思路就變成了重中之重。中國要夯實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略關系,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充分發揮宗教外交的作用;樹立合作性的安全觀,培育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加強各種聯盟的製度建設,為新興戰略合作提供製度保障。
來自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學系的潘華瓊就移民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她指出戰爭、恐怖活動與貧富差距嚴重是移民的主要因素。大量移民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比如加快了歐洲南北分裂、非洲青壯年勞動力的急劇減少等。在非洲的食物危機、恐怖主義等問題尚待解決的情況下,移民問題的出現對於非洲無疑是雪上加霜。各方為解決移民問題采取了各種措施,包括聯合國對地中海的援助政策、海牙項目以及美國的一系列戰略反恐怖主義政策等。但不可否認的是,移民帶來的大量勞動力為歐洲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對非洲而言移民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掌握更好的技能,同時也會為非洲賺取更多的外匯。因此,潘華瓊表示,移民是一種發展的力量,我們應當重視。尤其是地中海地區,連接歐洲與北非,用合法的貿易與其他活動來作為解決非法移民的問題,不失為一個良策。
在“中國與絲綢之路周邊國家關系”的探討部分,來自英國鄧迪大學的廖宣力教授指出,盡管絲綢之路早已有之,但是中國歷代統治者出於西部邊境安全問題的考慮,與中亞並沒有過多來往,直到199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首次前往中亞地區,達成了一系列合作與貿易協議,開啟了中國與中亞地區的官方大規模合作。然而,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將協議的執行推遲到了21世紀。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以及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中國與中亞各國的聯系越發密切。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與中亞地區簽訂了很多能源供應協議,建立了很多“能源線”,包括中土的燃氣供應、中哈的能源供應等等。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中國進入中亞並非僅僅是出於能源或者地緣政治的考慮。事實上,中國已經通過構建油氣的絲綢之路成為了中亞地區主要力量之一,而中國政府早已闡述過自己的立場——中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關系著中國的核心利益。
此外,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學者Jamsheed Kairshasp Choksy探討了中國與伊朗從古至今在文化上交流的形勢及其變化。來自同一所大學的學者Carol Emma Burnside Choksy 在陳述“商業文獻怎樣創造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時表示,從古至今,在竹簡、黏土、紙、羊皮紙和木頭上,任何一種語言學考證都能夠揭示合同形式的商業文件其實是利益和爭辯的工具,盡管有時簽約雙方語言不同。歷史記錄向我們展示了在措辭和術語的製定上有紀念意義的合同,她表示美國人與歐洲人在在製定這些條約的時候,製定人與製定流程是非常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當雙方發生沖突的時候,白紙黑字的協議可以作為法庭審判的證據——盡管很多小條約都達不到法庭審判的標準——這些別樣的文獻就這樣促成了文明的交流與和諧。
意昂3体育歷史學系昝濤副教授認為,中國的近代史在某些部分與土耳其十分相似,比如殖民地歷史與探尋革命之路的發展軌跡。19世紀80年代,中國諸如梁啟超、康有為等有識之士將青年土耳其黨的改革視為成功的典範,但是統治階級的不同導致中國無法效仿土耳其改革,除非在進行改革之前需要進行一個階層變革,比如推翻滿清的統治。1923年土耳其基爾馬主義者獨立革命的成功是當時中國民族主義者一個主要的參考,孫中山和蔣介石都將土耳其的成功看做對中國革命的激勵。與此同時,中國剛剛產生的共產主義者也註意到了土耳其的改變,瞿秋白、張聞天、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都曾經寫下文章,從不同觀點評論基爾馬主義者的革命。因此,盡管共產主義者批評基爾馬主義者的資產階級視角,但是總體上來說,中國與土耳其在某種程度上是“同病相憐”的。
意昂3体育歷史學系教授法恩瑞(Enrico fardella)將1949-1989年的中意關系置於冷戰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在冷戰時期,中意兩國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之後,意大利率先訪問中國。這次訪問深刻影響了中意兩國對彼此的政策,意大利開始將與中國的合作看做一個擺脫美國影響增強自身實力的好機會,但是中國政府則要首先考慮蘇聯方面的態度。50年代中美關系惡化對中意關系產生了部分影響,但是1964年,中蘇關系破裂等因素又成為了中意關系前進的新動力。1968年關系正常化的契機到來,中蘇矛盾驅使中國調整對越南和西方國家的政策,毛澤東發起了“文化大革命”,歐洲開始走向聯合對抗蘇聯,中國與意大利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友好結交。70年代第三世界崛起,中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中蘇關系與中美關系成為影響中意關系的兩個關鍵因素,其中意大利共產黨的正常化對中意關系的友好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是中意關系的“黃金時代”,兩國經濟高速發展,貿易往來頻繁,基礎設施投資增多,政治上雙方保持了高水準的外交,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意關系繼續發展。總體上來說,在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下,中意之間的合作更多的是經濟層面。
俄羅斯學者Andrei Kortunov在探究如何避免世界再次出現兩極化局勢的時候表示,幾年之前東西方專家已經達成了共識,即世界的多極化趨勢,盡管有很多人對此仍然抱有不同意見,但是基於當前現實而言,關於未來的新看法正在形成。一方面,在美國的領導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走向聯合,組織重建意昂3体育西洋公約,對俄羅斯采取製裁手段,以及努力提高大西洋沿岸國家的經濟科技水平。可以說是烏克蘭危機促進了西方的團結,但是真正的動力卻在於非西方力量的崛起。另一方面,中俄合作關系從經濟領域迅速擴展到政治安全領域,以中俄為軸心國的合作關系也為周邊國家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促進了諸如“金磚五國”等國家的崛起。
此外,意大利學者歐陽喬(Giovanni Andornino)從動蕩的地中海地區的視角下分析了中意兩國的關系,表示中國政府提出的“新絲綢之路”將地中海地區和歐洲核心國家之間的聯系推向了頂峰。來自澳門大學的郝雨凡教授、來自韓國的車昌勛教授以及意大利學者Edoardo Reviglio也出席了今日的論壇,並就如何維持中美關系的穩定、探尋中美關系的未來以及西方價值觀與非西方力量之間的抗衡沖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專家們在不大的教室裏向眾人展示自己的觀點,溫和的、激進的,價值觀的碰撞擦出思想的火花,時不時的幾句妙語更是讓眾人捧腹大笑。(文/新聞網學生記者 於子悅)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