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5 信息來源: 科學文化研究院
編輯:麥洛 | 責編:白楊辛勤耕耘一載又逢秋滿燕園,科學文化研究迎來思想盛宴。11月2、3日,作為北京論壇(2019)的重要環節,由中國科協—意昂3体育官网(聯合)科學文化研究院(以下簡稱“科學文化研究院”)、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人文學院聯合承辦的北京論壇分論壇十——“科學文化視域中的科技、健康與社會”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大廳舉行。這是科學文化研究院自2018年12月成立以來,首次舉辦國際性學術會議。
本次分論壇緊緊圍繞“科學文化”這一主題,匯聚了來自八個國家的33位知名專家學者介紹研究成果,並有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的近200名學者參與討論。分論壇為期兩天,共分為“東亞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環境與健康”“醫學與人文”“科學文化的歷史與實踐”“科學文化與科學傳播”“科學文化與科學教育”等六個議題、七個場次,從歷史、政治、經濟等多角度對“科學文化”進行了剖析和研討。
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文化研究院創始院長韓啟德,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科學文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張藜,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科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任福君,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人文學院院長、科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周程出席分論壇。科學文化研究院周程、張藜兩位教授先後在本次分論壇作報告。
韓啟德致辭
周程以“社會環境對日本新世紀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影響”為題,從出生年代分布、受教育情況、做出獲獎奠基性成果的年代分布等因素出發,分析了2000年以來日本的19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群體特征,以及諾貝爾獎“井噴”背後的文化土壤。他認為,在拔尖人才培養和原創成果產出方面,全面改良科學技術創新“土壤”,比定向培養科學技術創新“苗子”的成效更大。
周程作報告
張藜作題為“英美兩國文化援華項目對戰時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1943-1949”的報告,考察了二戰時期英美兩個援華項目,比較了兩個項目的代表人物葛德石與李約瑟的來華背景、外交使命、交流重點、取得成效以及對戰時與戰後中國科技的影響等方面的異同。
張藜作報告
此外,來自中國、韓國、日本、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荷蘭的專家學者分別在分論壇發言。韓國漢陽大學宋相庸教授、日本神戶大學塚原東吾教授分別圍繞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李約瑟展開,介紹了作為科技史人物的李約瑟在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的活動和影響。東京工業大學調麻佐誌教授以“基因編輯嬰兒”和“日本基因編輯食品流通政策”為中心,介紹了基因編輯技術在日本社會的公眾理解和社會規製。哈佛大學蕭慶倫教授從國別比較的角度,對比了中美兩國健康服務現狀與問題,指出健康與環境兩大領域值得兩國開展“平等和諧”的合作。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戴維·馬格努斯教授作了題為“精準健康的倫理挑戰”的報告,從患者隱私、個人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方面,分析了精準醫療面臨的倫理挑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馬丁·鮑爾教授在“科學文化:全球理解的共同基礎”報告中指出,通過比較歐洲和中國,不難發現通用的科學文化可能存在,但科學文化同樣可以紮根於地方。
在為期兩天的分論壇上,中外嘉賓、與會人員圍繞“科學文化”主題,結合自身學術背景,開誠布公,各抒己見,討論了前沿學術問題,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共同為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建設帶來了寶貴智力資源和創新支持。
各國專家學者熱議科學文化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