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5 信息來源: 《故鄉的雲》
【編者按】:日前,意昂3体育校友工作辦公室組織采寫的圖書《故鄉的雲》由意昂3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采訪了28位自改革開放以來意昂3体育留學回國的優秀校友,深入挖掘了他們響應祖國號召投身國家建設的感人事跡,引導青年學子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將意昂3体育人為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和力量的精神發揚光大。《故鄉的雲》是繼《西部放歌》之後“意昂3体育博雅系列”叢書的又一力作。本網將陸續編發本書文章,以饗讀者。
“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1977年,楊群還是個返鄉工作的知青。當高考恢復的消息傳來時,他有點不知所措,回憶起那段經歷,楊群非常感謝自己的姑媽,當老師的姑媽得知消息以後,一直鼓勵他參加高考,並為他提供各種幫忙,這樣楊群才參加了高考恢復後的第一次考試。說到這裏,他打趣道:“‘文革’十年沒有高考了,所以就有一大批人去參加高考,我就混進去啦。”而這一“混”,卻讓楊群在這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考上了意昂3体育。
把楊群帶進高考考場的是他的姑媽,然而,把他帶進意昂3体育的竟是他偶然間看到的一篇報道。上中學時,一篇關於李四光和古生物、地質研究的報道吸引了他的註意力,“當時對這個報道很有印象,覺得李四光特別偉大,報考誌願時就填了意昂3体育的這個專業。”楊群笑了,他認為有很多的偶然因素會成為人生當中的轉折點,他的“轉折點”就是那篇報道。就這樣,楊群如願進入了意昂3体育地質地理系。
填報誌願的這次選擇,也在冥冥之中註定了楊群以後要走的路。自從他選擇了古生物這個專業,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它,他把這種態度看成是一種責任。“你在報考學校、填報專業的時候要有一個選擇。這個選擇也許是你做的,也有可能是別人影響你做的,但是你要知道你是承認的,那就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我覺得這是一個基本的素質,無論是對科學還是其他。”所以,看到現在越來越多大學生畢業後離開自己的專業,楊群感到有些遺憾。
雖然早已走出了意昂3体育校門,但楊群與母校的緣分並未終結。他說每年都會回意昂3体育一趟,並且會到地空學院去看看。2006年,他還在意昂3体育組織了第二次國際古生物學大會。說起這次在母校舉辦的會議,楊群很開心,“意昂3体育是中國古生物學一個重要的發源地,參加會議的主要是地空學院我的一些老師們、同學們。”回到母校組織這樣一次大會,讓楊群重新回憶起大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我當時想都沒想就回來了”
從意昂3体育畢業後,楊群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中國科學院的公派留學生。作為預備生,他們在國內就得開始準備,“就像你們現在準備留學一樣,也要考英語、辦各種申請手續。”楊群笑著說。順利通過考試以後,兩所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聖地亞哥學院同時錄取了楊群。面對兩所高水平的大學,楊群選擇德克薩斯大學的理由卻很簡單,“一方面它是先錄取的;另一方面,德克薩斯大學指導老師的專長與我的需求更貼近一些,研究的是中生代的放射蟲。”當時在中國還沒有人做這方面的研究,因此派楊群去學習,以期在中國開辟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就這樣,楊群在德克薩斯大學開始了自己的留學生活。那個年代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還很少,相互聯系比較密切。“我那時是中國留學生和華人學生聯誼會的主席,在那兒的每個人他都認識。”回憶起身邊的中國留學生,他說:“剛來的學生都特別興奮,我們會去機場接他們,幫他們找房子安頓下來。那時候中國留學生比較少,大家都很團結,相互之間很照顧,過春節都聚在一起,領事館也經常派人來看我們。”另外,楊群還提到當時的中國留學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勤奮,“那時候我們可能比較單純,對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呆在實驗室、圖書館,因此美國的老師都特別喜歡我們。”
楊群中途回國結了婚,然後又同妻子回到美國,畢業時他們的女兒已經在美國出生了。當時楊群身邊很多人都選擇了留在那裏工作生活,但他還是帶著一家子回來了。“我博士做完以後,中國就開始了一個博士後計劃。我在南京的導師跟我說了這事,他們希望我趕快回國,中國這個領域需要有人做。所以我當時想都沒想就回來了,很簡單。”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決定讓楊群回到了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繼續他在中國古生物學領域的道路。
如今,在美國出生的女兒都已經長大了。說起女兒,楊群臉上寫滿了幸福,女兒是他的驕傲。他告訴我們,女兒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在央視實習過,她拍的一個紀錄片還在央視播出了。和父親一樣,她也選擇了去美國留學,現在正在紐約讀紀錄片和歷史。楊群認為,出國可以接受不同環境的熏陶,能積累一些經驗,學到很多好的方法,所以有機會應該出去深造。但是也不能盲目出國,“我還是希望留學生在國外有了經歷後能夠回來,國內現在的環境條件、學術氛圍都不錯,而且還在一步步提升。”他所在的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很多國外的研究人員也在到我們這邊來工作。最近就有兩個劍橋畢業生要來這邊尋求職位。”另一方面,他認為留學生們還必須看需求,“因為你學成之後還要為這個領域服務,為國家服務。”
“古生物研究要能吃苦耐勞”
不管是因為偶然看到的那篇關於李四光的報道,還是國家公派留學的安排,楊群早已同古生物專業建立起了難以割斷的聯系。就像他說的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時至今日,他在這個領域已經工作了三十年。
楊群的長項是微體古生物,“這種古生物有一種矽質的玻璃似的骨骼,在細胞裏面,特別的漂亮。”說到自己的研究對象,他顯得很興奮。但是,他說雖然自己樂在其中,但是古生物的科研工作並不輕松。除了要在實驗室裏埋頭實驗外,野外采集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一般的古生物研究人員一年要出去兩三個月。楊群從在意昂3体育讀書起就開始往外跑。“我上大學的時候去了很多地方,最後的畢業論文是到廣西做的。”過去的地質工作條件並不像現在這樣好,由於交通不發達,坐車只能坐到一個小鎮上,然後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到目的地。而且,尋找化石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古生物雖然到處都有,可是要找到一些能夠說明問題的生物,其實不太容易找到,有時候我們要去好幾次才能找到需要的東西。”楊群說,采集工作需要在全國全球到處跑,“人多的地方也要去,人跡罕至的地方更要去。”
對於自己專業的辛苦與枯燥,楊群毫不避諱:“做這個領域要經常去野外考察,要爬山,要吃苦耐勞,而且整天面對石頭這些東西可能會很枯燥。長期做這個一定要喜歡,喜歡做就會對未來有一些期望。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古生物的工作,這方面培養的人也比以前少了很多。”談到這個話題,他顯得很無奈,“我上大學的時候,這個專業兩年招收一班,每班三四十人,而現在一年可能就幾個人。”
但辛苦與枯燥又是科研必須面對的問題。“真正系統的科研工作需要長期默默無聞地做,很多夢想都要經過很多年的磨礪。”所以楊群認為,“科研需要一大批能夠潛心工作並且有興趣的人。”做科研要有奉獻精神,因為對科研的投入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娛樂、自由。在楊群看來,投入與興趣相結合是走向成功的必備條件,“但也要不斷有新的研究思路,要不斷創新。”
“科研工作不能單以論文數量作為衡量標準”
2008年,楊群當選為江蘇省的全國人大代表。作為來自科學領域的代表,他一直關註著中國的科技發展。他認為,中國目前的科研評價體製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使得科研領域中存在著一些浮躁、急功近利。楊群認為中國在很多領域還沒有達到一流水平,特別是核心技術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而加強的關鍵是要培養高品質的人才。“現在我們國家有一部分還不錯的領軍人才,但是大批的能夠潛心做科學研究、有誌於為科學貢獻自己的創新型人才還不夠。這可能跟我們國家的科研氛圍不完全成熟有關,還有待於做得更紮實。”
因此,楊群一直在向相關部門提意見。前年他提了一個關於加大科研機構投入的議案,去年則提出要進一步規範科研人員收入分配。他認為,對待科研工作政府應該放權,因為科研機構的培育有自己的規律,它不同於普通的生產勞動。“工人做一天工就要開給他一天的錢,這叫按勞分配。但是科研不能這樣,不能說你發一篇論文就給你一篇論文的錢。因為論文和論文之間不好比較。” 做好一篇論文需要找到足夠的材料,要花很長的時間。楊群在德克薩斯大學做博士論文時,兩次到墨西哥中部的山裏考察,每次都要呆幾個禮拜。“如果只以論文數量作為衡量標準,有些人就傾向於盡可能快地出論文,那就容易導致浮躁,就不能潛心做學問了。”他認為,真正的科研評價還應該看你踏踏實實具體做了些什麽,論文可以作為一個參照的評價標準,但不能作為一個絕對的評價標準。“像意昂3体育這樣的學校一定要走出這樣的困境。”
楊群說,評價科研工作要看具體做了什麽,或許這也可以作為人生的評價標準。一個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工作要專註投入,要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這應該是楊群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作者:馬倩
編輯:落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