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信息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聯合國首次提出“普惠金融”這一概念。所謂普惠金融,是指一個能有效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普惠金融原則上就是要以可負擔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金融服務,特別是讓弱勢產業、弱勢地區和弱勢人群也能平等地享受金融改革發展的成果。
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基數給普惠金融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尤其是我國還有4萬個鄉鎮、40萬個村莊和7.5億農村人口,還有數量龐大的城市社區,小微企業數量已突破4000萬,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
然而,普惠金融也面臨著成本高、風險大、收益小的發展困境,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下簡稱“郵儲銀行”)在成立7年多的發展中,資產規模達到5.58億元,位居國內銀行業第七位,不斷探索出一條專註服務“三農”、服務社會及服務中小企業的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之路。郵儲銀行正努力做到,讓列於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農戶、貧困人群及小微企業,能及時有效地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這是“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是郵儲銀行的宗旨。
2月27日,郵儲銀行在北京發布2013年度《普惠金融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普惠金融報告》為中國銀行業首次發布的普惠金融報告,著重介紹了郵儲銀行在服務“三農”、服務社區、服務中小企業方面做出的積極探索。
做普惠金融服務的中流砥柱
郵儲銀行董事長李國華稱,郵儲銀行在成立之初就被賦予了普惠金融的責任和使命。2007年,郵儲銀行在改革傳統郵政儲蓄管理體製的基礎上掛牌成立。國務院在其成立之初就指出,郵儲銀行應與其它商業銀行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完善城鄉金融服務功能,面向普通大眾,特別是為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基礎性金融服務,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成立七年來,郵儲銀行積極填補金融服務空白、扶持弱勢群體發展,逐步建成了網點最多、覆蓋面最廣、離“三農”和社區最近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有效緩解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不足的問題,成為普惠金融服務的中流砥柱。截至2013年底,郵儲銀行累計發放小額貸款達到8100億元,解決了近800萬農戶的融資難題;累計發放小微企業貸款近2萬億元,支持了1200多萬戶小微企業的經營資金短缺困難。
去年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發展普惠金融”放入黨的綱領性文件中,並成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長期以來一直倡導並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的郵儲銀行而言,既是鼓勵,也是責任。
郵儲銀行副行長、董事會秘書徐學明認為,郵儲銀行具有發展普惠金融的天然基因。“目前,郵儲銀行在全國擁有3.9萬多個網點,相當於兩家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網點規模之和,不僅是國內網絡規模最大的銀行,也是世界範圍內單一法人下網絡規模最大的一家銀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網點覆蓋了98%的縣域地區,70%以上網點都分布在縣及縣域以下地區,客戶數量超過4.3億人。”
加快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創新
從2004年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1年聚焦“三農”,其中有9次提到了郵政儲蓄和郵儲銀行,特別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郵儲銀行擴展農村金融業務。李國華表示,郵儲銀行的發展歷史起源於“三農”,企業文化植根於“三農”,黨中央、國務院對郵儲銀行的長遠發展定位於“三農”,郵儲銀行將始終把服務“三農”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和神聖使命。
孫振宗,是北京宗宇浩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的社長,來自美麗的大桃之鄉——北京市平谷區,2008年帶著鄉親們註冊成立了合作社,社員近2000名,主要經營果品、雜糧和一些鄉下特產。
“貸款是一件難辦的事情。”這是孫振宗與郵儲銀行接觸之前最大的感慨。農村銀行的門臉少,不知道通過什麽途徑去問;有抵押物的要求,但農民手裏有的那些土地、果樹都不能抵押,這就基本堵死了農民貸款的門路。因為缺少資金,合作社根本不敢接一些大額訂單,這限製了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就在他們一籌莫展時,郵儲銀行推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
2013年3月,郵儲銀行為孫振宗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1筆,金額100萬元,抵質押物就是他自己的經濟林和承包的833畝山地。這100萬擴大了合作社的規模,提升了社員的年收入。孫振宗說,通過此次與郵儲銀行合作,他深深地感受到了郵儲銀行服務“三農”的決心,切實地幫助農戶解決了資金難問題。
據悉,截至2013年底,郵儲銀行涉農貸款余額為3882億元,年增速近107%。針對中央“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指導意見,徐學明表示,郵儲銀行將堅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造性落實三中全會精神和人行《指導意見》:一是堅持“宜場則場、宜戶則戶、宜企則企、宜社則社”的原則,豐富抵質押品範圍,創新產品體系,加快推進小額貸款升級。二是簡化審貸流程,提高服務效率,確保客戶合理信貸需求及時得到滿足。三是突出重點,大力支持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需求,通過強化金融支持,促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四是加快推進試點工作,目前已確定在河南、黑龍江、山東、安徽、新疆等幾個農業大省進行試點,盡快推廣普及。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不僅僅是服務‘三農’,特別是服務小微企業,也是郵儲銀行貫徹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工作和舉措。”徐學明強調,郵儲銀行業將服務小微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作為該行重要的歷史使命。
許曉冰,河北唐山的樂丫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2001年,她承包了200畝荒地,經過13年的努力,打造了一個國家級的科普農業示範基地,建起了種植、養殖和能源生態循環農業場,目前公司現值以及總資產已經達到上億元。“在我創業初期,郵儲銀行是第一家主動上門了解企業情況的銀行,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我也多次得到郵儲銀行的資金支持。”
對於許曉冰而言,郵儲銀行不僅僅為她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而且還為客戶搭建了創富平臺。2012年,她憑借“創新經營模式、打造綠色生態王國”項目策劃參加了郵儲銀行創富大賽河北賽區的比賽,再次獲得郵儲銀行的融資支持。
郵儲銀行連續四年舉辦針對個人、小微企業的創富大賽,支持綠色、可持續產業的發展,最大限度提升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實效。
“下一步,郵儲銀行將認真踐行中國銀行業綠色信貸共同承諾,繼續強化政策研究,落實監管要求,加快產品創新,完善內控管理,加大宣傳教育,為化解產能過剩、推動綠色信貸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李國華指出,發展綠色信貸將是全行改善和優化信貸結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重要舉措。
走商業可持續普惠發展之路
在李國華看來,郵儲銀行通過成立七年來的積極實踐,已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大型零售商業銀行在開展普惠性金融業務和追求商業可持續之間平衡的特色發展之路。
“郵儲銀行能夠實現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發展,主要得益於五個因素。”李國華介紹道,一是 “一小一大、以大促小”的經營策略。一方面堅持從“小”處入手,充分發揮深入縣域、紮根農村的獨特優勢,將小額貸款作為長期、核心的戰略業務。另一方面積極向“大”處挺進,通過資金集中統一運用,依托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場兩類批發業務,從財務支撐角度帶動零售金融、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二是獨特的“自營+代理”經營模式。通過 “自營+代理”製度設計,發揮郵政點多面廣的優勢,有效地利用郵政網點提供基礎性金融服務,擴大了郵儲銀行普惠金融服務的能力。三是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郵儲銀行從文化建設、信貸技術、人員管理、合規建設、系統支撐以及社會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全面做好普惠金融的風險控製。四是創新型人才培養機製。金融行業既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也是智力密集行業,需要復合型、創新性、接地氣的專業人才。郵儲銀行在2009年率先建立了大學生“村官”人才培養新機製,最大限度發揮這些村官熟悉農村情況、了解農民金融需求和信用狀況的優勢。五是電子銀行優先的發展戰略。互聯網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覆蓋範圍廣、服務效率高等先天優勢,與發展普惠金融高度契合。為此,郵儲銀行近年來一直在加速推進電子銀行應用,極力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普惠金融服務網絡。
針對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李國華強調關鍵在於盡快建立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系。從深化普惠金融體製機製改革入手,以普惠金融為根本方向,充分發揮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競爭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引入更多涉農保險、小額保險業務主體逐步健全科學合理的風險分散、補償和轉移機製;探索抵押替代品的創新形式,健全信貸風險的緩釋機製;借鑒國際普遍服務基金成功運作經驗,探索設立普惠金融服務基金;通過“寬嚴相濟”的差異化監管,對普惠金融服務提供主體製定差別化監管政策;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創建和優化普惠金融的生態環境。
對於商業銀行來說,要深度參與普惠金融體系建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方式。對於郵儲銀行來說,則必須堅持市場化為導向,全面深化改革,練好普惠金融服務的“內功”,繼續堅持服務“三農”、服務社區、服務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讓普惠金融以堅實的步伐,在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助力國家“發展普惠金融”戰略落地。
“實踐證明,我們選擇普惠金融的道路是完全正確的,郵儲銀行在普惠金融領域大有可為。”在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眼中,未來的郵儲銀行發展方向:一是致力於提供基礎性、標準化的金融服務,在有效改善民生的同時,依靠規模效應降低單筆作業成本;二是致力於“三農”等同業重視程度相對較低的區域,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三是致力於服務中小企業,支持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呂家進說:“未來,郵儲銀行將繼續充分利用服務網絡等優勢,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導向和政策要求,全力以赴為國家承擔普惠金融責任,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發展道路,打造‘升級版’的價值銀行、責任銀行、普惠銀行”。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董事長 李國華
當前,我國金融改革亟需建立一整套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保障體系,其中關鍵是深化普惠金融體製機製改革,健全科學合理的風險分散、補償和轉移機製,健全信貸風險緩釋機製。通過強化政策扶持來調動金融資源支持普惠金融方面的桿杠作用和正向激勵,讓願意幹、有能力的金融機構有動力、能安心地去從事普惠金融服務。
事實上,中國不缺銀行,尤其不缺大銀行,但是缺有特色的銀行。我們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把郵儲銀行打造成為一家專註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及服務社區的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
郵儲銀行始終將“綠色信貸”作為支持“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重要舉措。堅持戰略定位不動搖,推行綠色信貸理念。同時,完善綠色信貸政策,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另外,強化信貸管理機製,提升信貸管理能力。
面對利率市場化的挑戰,郵儲銀行將應需而變。一是要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和方式,利用自身的地緣、信息、隊伍和網絡等優勢,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管理方式由過去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二是調整業務結構,實施多元化發展,降低對傳統存貸業務收益的依賴。三是要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的利率風險管理,要提高對利率風險的認知,合理安排利率風險敞口,建立動態的利率風險監測體系。
意昂3体育官网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曹鳳岐
作為服務於“三農”、社區、中小企業的郵儲銀行,之所以資產規模迅速發展,儲蓄存款排名全國第五,不良資產率也很低,正是因為普惠金融這條路子走對了。
我曾經作為創富導師參加了幾次郵儲銀行創富大賽,應該說取得的成績還是比較大的,普惠金融這個路子應該走。
讓很少得到金融服務的群體、社區、個人、企業能夠得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這才是我們發展的根本,做好了普惠金融,也是盡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普惠金融和社會責任是分不開的,不是捐幾次款就實現社會責任了,而是用銀行的實際行動為社會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為企業服務、為農民服務,這就是我們金融的責任。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郭田勇
未來普惠金融的發展應當打造成多元化、全方位、商業可持續性的普惠金融服務,實現一體兩翼的發展。
未來要兩個渠道辦銀行,給普惠金融插上隱形的翅膀,物理網點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通過互聯網、手機支付,形成了銀行經營的第二條戰線,郵儲在這塊有優勢。
雖然各家銀行都要搞手機銀行,但手機銀行要跟網點相配合,不能像無根浮萍一樣隨風飄蕩,手機銀行物理網點的充分覆蓋非常重要。郵儲銀行有3.9萬個網點,比工、農兩行的網點加一起還多,網點為郵儲銀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郵儲銀行未來發展這塊業務的空間應該非常大。
原文鏈接:走可持續發展的普惠金融之路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