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信息來源: 中國經濟網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明確指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續發展。
為此,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厲以寧,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以及對教育的影響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記者:在我國,市場機製的地位,從1984年的輔助作用到1993年的基礎性作用,到如今的決定性作用,標誌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進入核心領域。這樣的經濟體製改革將對全社會以及教育產生什麽樣的影響?
厲以寧: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這個要求就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讓資源在城鄉之間平等地流動。這就要求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社會。
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的城鎮化,不是一項簡單的建設,而是一場復雜的改革。從古至今,我國始終存在“城鄉二元結構”,但是“城鄉二元體製”是新中國才有的,在1958年戶口製度實行城市戶口、農村戶口後,城鄉的人口流動受到了極大限製。在此之前城鄉人口是自由流動的,現在的改革不是簡單恢復1958年以前的人口自由流動,因為我們的社會經濟狀況完全不同於以前了。可以說“城鄉二元體製”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水火不相容的!既然要建立市場經濟,那我們就應該破除“城鄉二元體製”!城鎮化主要的目的是“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就包含了破除“城鄉二元體製”,或者把破除“城鄉二元體製”作為一個必經的階段。
城鎮化可以擴大投資、擴大消費,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城鄉一體化”最要緊的是,破除城鄉不同的待遇、不同的權利,讓城鄉都能夠處在權利平等的地位。權利平等,特別是受教育權利的平等,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經濟體製改革推動著城鄉一體化,推動著城鄉教育的公平。城鄉教育公平問題已經成為日益緊迫的社會問題,數以億計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要求到父母工作地接受教育、參加中考和高考。因此,教育要加快改革,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新形勢。
記者: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深入,全社會教育資源的配置將面臨著格局性的大調整。政府如何把握好教育的資源布局調整、教育的公平與效率問題?
厲以寧:有統計說,每提高1個百分點的城鎮化率,就意味著每年有1000多萬人進城。這些人進城不是簡單的就業問題,他們需要一個城市化的歷練,所以人的城市化是城鎮化的關鍵。而人的城市化關鍵在教育,這個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這些方面的教育要幫助他們加快適應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會。
因此,教育適應城鎮化不是簡單的教育資源布局調整就能夠滿足的。要真正適應城鎮化,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育資源的布局調整問題,二是如何幫助千千萬萬進城務工人員適應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會的教育內容問題。
教育資源的布局調整過程中,究竟是完全由政府來操作還是由市場來實現,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有些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習慣於直接插手,有形之手伸得比較長,結果不僅滋生了腐敗,而且降低了教育資源發揮作用的效率,因為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往往同時作用,導致教育資源配置失當。因此,隨著城鎮化的進程,教育資源配置還是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至於如何發揮市場在配置教育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需要大膽的實踐探索。在城鎮化過程中,政府關鍵要做好城市規劃,引導城鎮建設開發者完成城市規劃中教育、衛生、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
市場做市場可以做的,政府做政府應該做的。政府有形之手要伸入的領域是適應城鎮化的教育內容建設、區域之間教學條件(特別是師資條件)的公平性調節。
記者:1992年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時候,上海、北京等地出現了許多政府機關幹部、教師、科研機構技術人員下海的浪潮,於是出現了一些學校開學沒有教師上課的現象。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影響著全社會人力資源的配置,當然也影響著教師隊伍的建設。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製改革深化,學校以及政府如何才能吸引全社會優秀的人才當教師呢?
厲以寧:如何讓優質的社會資源,特別是優質的人才資源,配置到教育領域,這確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育,越來越多優秀人才不願意留在學校當教師,而是紛紛去創業。我們教育界如何創造一種有利於教師創業的環境,讓優秀教師在創業的同時也兼顧教育以及教學工作,是一個值得註意的問題。
與此同時,在激烈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如何吸引優秀人才擔任教師,如何留住優秀的教師心甘情願繼續從業,這是一個不可小視的問題。教育界要吸引、留住優秀人才,需要加強自身市場競爭力的建設。
勞動力市場對於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教育如何適應、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積極化解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教育市場為勞動力市場提供人力資源,勞動力市場為教育市場提供需求信號、動力信號,二者密不可分。目前在勞動力市場上,大學本科、專科畢業生不如職業高中、技工學校的畢業生,具有普通高中學歷的人受市場歡迎,大學畢業生不如初中畢業生受市場歡迎,這是一個嚴重的浪費問題,值得政府和教育界反思。為什麽會出現這樣不利於教育發展的現象?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勞動力市場的規範問題。無論是正規的勞動力市場還是非正規的勞動力市場,都面臨一個規範的問題。只有規範才能避免勞動力市場給教育發送失真的信號,誤導青少年,防止讀書無用論的沉渣泛起,防止“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製造導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的”現象再度發生,才有利於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
記者:教育投入實際上是資源配置問題,如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向教育領域?
厲以寧:光講教育投入是不夠的,必須註意重視“資源配置”問題,增加投入不一定產生高的效益和效率,只有資源配置合理了才會提高效率和效益。當然,教育的投入遠遠是不夠的,實現了4%的目標後,教育投入相對於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為了爭取把更多資金資源配置到教育領域,需要高度重視教育資金來源的多元化。
目前教育投入主要來自政府的公共財政,而且占了絕大多數。眾所周知,公共財政的教育投入,從經濟學上講屬於第二次分配;通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被稱為“第一次分配”;個人出於自願,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贈出去,可稱為“第三次分配”。在第一次分配中,教育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資金,如鼓勵企業投資參股創辦或改造教育機構;鼓勵企業捐贈設備等方式;為師生提供實習機會,比如由學校承包一條生產線等。在第二次分配中,也可以從多方面來設計獲取更多投入,如像追求4%一樣以執政黨和政府文件形式明確,也可以通過廣泛參與社會經濟建設各個領域獲取。在第三次分配中,教育界要發揮校友等人脈優勢,爭取社會公益事業的捐獻。
相關鏈接:厲以寧:教育資源配置要發揮市場的作用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