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6b/6d7e5/acb30.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君子誌道】汪勁武:草木為業 學術為樂 - 意昂3体育

【君子誌道】汪勁武:草木為業 學術為樂

編者按:“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君子治學處事,立誌高遠卻又基礎紮實,胸襟開闊更能兼察微理。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用自己的人生為這種君子之風做了很好的詮釋。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離退休工作部啟動了“君子誌道”專題訪談活動,走訪了一批離退休老同誌。

在這些交織著歷史滄桑和個人生活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在歷史長河中意昂3体育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意昂3体育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體會到了意昂3体育精神的深厚源長。本期“君子誌道”訪談專題,將帶我們一起走進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的樸實與精彩。

采訪約在生命科學學院一樓大廳,離約定還有十多分鐘,汪老就到了。他騎著一輛自行車,體型略顯消瘦,頭戴一頂深藍色的棒球帽,帽子邊上露出黑白夾雜的頭發,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在圓形無框眼鏡四周暈開一圈圈笑紋。他語速不快,思維卻清晰,對每一個問題都認真回答。

 
汪勁武整理植物標本

持誌

汪勁武從小就對植物感興趣。“我有‘植物情結’,自小就喜歡植物,動物卻是不太喜歡的。” 1937年,日本大舉侵華,為躲避戰火,汪勁武一家逃難到桂林附近的山裏面。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發現山上有好些花開得燦爛自己卻不認識,這讓他感到遺憾:“當時特別想好好地了解一下。”因此,1950年他選擇報考清華大學的生物學系。

像那個年代的許多知識分子一樣,汪勁武的求學道路一波三折。他在清華大學只學習了一年,就轉到了意昂3体育官网的植物學系,學習自己喜歡的植物學專業。年輕的他在面對擇校的選擇時有過猶豫,是留在清華改學動物學,還是到意昂3体育繼續學習植物學?這時候,有同學對他說:“你喜歡植物學是一輩子的事情,你喜歡什麽東西搞一輩子才能有成就。”這句話堅定了汪勁武的選擇,他便轉到意昂3体育繼續攻讀植物學。後來因為院系調整,植物學系並到了意昂3体育官网生物學系。如今,八十八歲的汪勁武回憶起同學當年的話感觸更深:“人要做什麽事,一定要專心,不要三心兩意,人生就是幾十年,要有點成就,認定了一個方面,就堅持搞下去,時不我待。”

來到意昂3体育後不久,汪勁武遇到了一件讓他既興奮又羞愧又激發他鬥誌的事。那是1952年的春天,中央林業部到意昂3体育選調了一批植物學系的學生到海南島、雷州半島調查野外植物,為栽種橡膠樹作準備。對於喜歡植物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能夠實地觀察植物的機會。汪勁武便興沖沖地去了,不料現實卻給了他一個下馬威:身為植物學系的學生,除了少數幾種植物之外,他竟然不認識其他植物!盡管同行的人也面臨著一樣的問題,但這件事情還是讓他覺得羞愧。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他想了各種辦法,最終決定先采集植物標本,有機會再找專家鑒別。不曾想,自此,這個習慣便延續了幾十年,汪勁武一生采集了許多植物標本,這些都是他津津樂道的“大寶貝”。

雷州半島的經歷迫使汪勁武正視自己的植物學素養。1952年,回到學校之後的那個暑假,他沒有回家,而是抓緊時間請老師指導,把校園的植物清清楚楚地認識了一番。他在校園各處走走看看,走過朗潤園,也走過未名湖,他常常走著走著,就停下來,伸手撫過一朵花細細端詳。暑假結束後,汪勁武在植物學方面有了不少的積累,認識的植物也越來越多了。

但汪勁武仍然覺得不夠,好在大四兩個學期植物分類學的專業課程終於給他提供了紮實學習的機會。當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老專家輪流來講課,汪勁武聽得很認真,他幾乎把每一句話都記了下來,五六本厚厚的筆記本滿滿的都是字。其實這門課是相當枯燥的,背誦不易,考試難過,但汪勁武居然也聽出了樂趣。他做了一堆小卡片,正面寫上某種植物科,背面寫上這科植物的特點,寫完之後用皮筋把卡片一紮,放到貼身的口袋裏,走到哪裏,帶到哪裏,開會前掏出來看看,吃飯時拿出來背背。無事的時候他也不閑著,延續了暑假實地考察的習慣,到園子裏各處溜達,把實物和知識點比對,“交互促進”。有些同學覺得他學得有點傻了,他倒是不以為意,仍然樂在其中,“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花費精力,是最值得高興的事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的學習終於使得他對植物有了更多的認識,不僅以優等的成績輕松通過考試,也得到了老師的高度評價。汪勁武的大學四年也過得非常充實,他不斷從課本中或實地調查中積累植物分類學的知識,越學越有滋味,越學越感興趣。

執教

1954年,汪勁武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以意昂3体育教師的身份繼續從事植物分類學的研究。

當時植物學專業植物分類學非常缺人,留校不久,汪勁武就必須上臺講課。與他對植物學的癡迷不同,許多同學認為這門學科是需要死記硬背的,比較枯燥乏味。“但是這個學科是有它的實際用處的,而且是個基礎科學,必須學。我得能解決同學的興趣問題,至少要讓他們聽得進去。”所以怎麽才能讓學生上課不打瞌睡,將枯燥的植物分類學講得有趣味一直是汪勁武研究的問題。

他想到一個辦法——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中國的文化從《詩經》《離騷》到唐詩宋詞到元曲明清小說,都有植物。他覺得困惑:“古人為什麽把植物寫的那麽美,但是你們卻不感興趣呢?”他便去閱讀和搜集與植物有關的文學作品,無論是經典文本,像《詩經》《本草綱目》等,還是當下的散文著作,像朱自清的《看花》等,他甚至去搜集了很多與植物有關的民間故事……總之,只要是和植物相關的,能夠和植物的形態、歷史、文學屬性扯得上關系的,他都拿來仔細閱讀。

他將植物分類學課程與這些故事結合起來,拒絕機械地教授植物學,而是把植物學知識和植物背後的奇聞逸事都教給學生,讓他們也知曉大自然植物真正的美——“專門搞植物的又怎麽可以機械地學習植物學呢?”

他的教學方式改變後,同學們的興趣也提高了不少。他在課堂上經常講些有趣的小故事,采訪過程中,汪勁武信手拈來。比如“香椿臭椿”的故事說的是古代有一個皇帝到農村微服私訪,農民準備了香椿炒雞蛋招待他,皇帝覺得非常美味,便下旨要封香椿樹為“樹王”,寫好“樹王”的牌匾後,他想親手掛到香椿樹上去,可惜他並不認識香椿樹,最終把牌子掛到了臭椿樹上,香椿樹非常生氣、傷心,以致於皮都裂開了。於是,同學們都記住了“香椿樹樹皮是裂開的”這一特征。2009年,汪勁武參加1959級學生們的聚會,一進門就有同學找他說:“老師,您還記得您講的香椿樹的故事嗎?我們至今還記得呢!”說到這裏,汪勁武忍不住笑了。

汪勁武其實也知道,無論他再怎麽努力,植物分類學的知識對一些同學還是過於枯燥了,他並不要求學生們都能成為植物分類學的專家。但他認為,作為老師,讓同學聽進去、有所收獲是他的本分。

1992年退休之後,汪勁武仍然帶著學生到野外實習,近則在門頭溝東靈山、河北霧靈山、塞罕壩,遠則在山東昆崳山。“和學生們在一起很開心,我喜歡和他們交流。”有同學回憶了汪勁武帶著他們去東靈山實習時發生的小故事。當時汪勁武因為眼鏡摔壞無奈暫時脫離了大部隊,可是當大家已經在前面走了半個上午,累得四仰八叉的時候,轉過頭來才發現本該“相隔萬裏”的汪勁武就在身後不遠處。雖然腿上還捆著厚重的綁腿,手裏拄著拐杖,但汪勁武仍然邁著穩穩當當的步子漸漸向他們靠近,不一會兒就跟上了大部隊。能跟隨汪勁武去實習是不少學生引以為豪的事情,有同學撰文道:“我們若是碰到錯過了汪先生的人,作為‘過來人’的我們就會對他表現出無比的同情——這樣,汪爺爺就愈加成了有點傳奇色彩的人。”

 
汪勁武為同學們講解植物學知識

很多同學都喜歡汪勁武,親切地叫他“神仙爺爺”,課堂上的“神仙爺爺”講著香椿臭椿的故事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校園裏的“神仙爺爺”手拿植物,用帶著輕微湖南口音的溫柔嗓音向圍在身邊的一大幫孩子細細講述莖葉上細微的特征;野外的“神仙爺爺”步伐矯健,為身後一串帶著草帽氣喘籲籲的弟子開山開路——當“神仙爺爺”的學生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退休後,汪勁武沒有休息,他接受了幫助學院整理植物標本室的工作。現在的他仍然筆耕不輟,有時寫文章寫到晚上十一二點,一上床就睡著了。他對自己現在的生活都非常滿意,這讓他看起來非常年輕,臉上除了笑紋,很少有其他皺紋。

直到現在,汪勁武還是會時不時騎著自行車到未名湖邊看看,雖然絕大多數植物他都認識,但是他想查看下是否有新栽種的“意外之喜”。植物之外,汪勁武還喜歡哼歌,有時會哼兩句《小河淌水》或者《康定情歌》。聊到此處,汪勁武便哼了幾句喜歡的歌,十分有趣。

科普

汪勁武一生致力於植物科普。他在1964年出版了第一本植物分類科普書《樹木花草的識別》。無論是寫植物科普小品文還是寫書,他總是特別註意根據實際情況加上關於植物的故事和典故,在文字上也盡量生動有趣。

比如在《中國櫻花趣聞多》中,汪勁武引用劉禹錫的“櫻花千萬枝,照耀如雪天”,元稹的“花磚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方回的“淺淺紅開料峭風,苦無妖色畫難工。十分不肯精神露,留與他時著子紅”,來分別說明櫻桃雪白、深紅、淡紅的顏色特點。他引用唐代詩人王維《敕賜百官櫻桃》中的“芙蓉闕下會有千官,紫禁珠纓出上闌”來說明櫻桃的珍貴;還在文章中提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裏講述的一個故事,以此表現櫻桃在古代還可以作為青年男女相愛的信物。明明是科普文,卻不顯得刻板可厭,行文明快如流水,詩意流淌其間,讀來口角噙香、回味無窮。把各種相關詩句信手拈來化入文章中,在電腦搜索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並不算難事,但是汪勁武的引用卻全靠自己的積累和記憶,且引用得如此妥當、貼切,十分不易。

植物分類學家王文采院士對汪勁武的小品文這樣評價:“內容短小精悍,文筆生動,是膾炙人口的植物學普及作品。”

汪勁武研究的“種子植物分類學”在生物學領域中比較偏門,但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卻不小。有一次,汪勁武路過五道口城鐵西邊時,遇見一個在露天廣場賣中藥的小販,他聲稱自己所賣的“壯陽果”來自西藏,作用極好,當然價格也不低,汪勁武立即判斷出小販說的是假話,因為藏藥誌裏根本就沒有這種東西。

不僅如此,學習植物分類學對於中醫的傳承發展也有作用。汪勁武曾聽人說現在有的中醫既不認得藥用植物也不會看病,在汪勁武看來,這樣是不行的。汪勁武希望能再多寫些科普文章。“我現在寫科普文章,有使不完的勁,也想做很多事情,人生在世,太短暫了,要留下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科普是發展植物分類學的好方法之一。汪勁武認為,科普工作的重點就是讓普通人能看懂、看得進去,學到正確的、有益的知識,但他深切地感受到科學地普及植物分類學知識刻不容緩。現在市面上的有些科普書,連“油橄欖”與“青橄欖”、“紅柳”與“楊柳”都混為一談。一遇到這種情況,他就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來。

近年來,他編寫了《怎樣識別植物》《種子植物分類學》《常見野花》《植物世界拾奇》《少年趣味植物學》等十多部科普著作和數以百計的科普小品。他的作品被許多喜歡植物學的朋友閱讀、推薦,2010年出版的《植物的識別》在次年被評選為“大眾最喜愛的圖書之一”,從2012年從一千多部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授予“全國科普圖書優秀獎”。

汪勁武喜歡植物分類學,就搞了一輩子植物分類學;喜歡科普,現在仍然在寫科普書。采訪時,他不愛談自己的成就,只是一再強調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位學生在拜訪完汪勁武後這樣寫道:“望著已經八十多歲的汪先生,心裏絲毫不會生出艱辛、坎坷或者寂寞的感覺,你甚至也沒法給他套上‘堅韌’這樣的形容詞。‘做你感興趣的’也許就是訣竅。”

 
汪勁武參加學生社團活動後與學生合影

采訪即將結束,他突然對記者說:“我對年輕人有一個希望,那就是要有一個目標,堅持下來,千萬別三心二意。”

勤奮和堅持,這些詞沒有一個帶有天才的光環,卻是汪勁武始終堅持的品質。他是一個堅持了自己夢想的實幹家,是一個替學生著想的“神仙爺爺”,是一個喜歡較真的嚴謹學者。 (文/離退休工作部學生記者 鄭建莉、繆亞敏)

記者手記:

我們和汪老在一起聊了兩個多小時,他侃侃而談,對我們很親切,給我們講他小時候的趣事,講高中三年學習壓力太大沒辦法研究植物的苦惱,講他轉系時的彷徨和無措。和他交流就像和同齡人交流一樣沒有距離感,卻又能體會到長者的寬厚和耐心。他向我們詢問目前的學習狀況,叮囑我們要趁著大好年華做有意義的事情,不要浪費光陰。他給我講了很多植物學的小故事,說到精彩處,手也隨之舞動。看到我對植物學也有興趣,他立即送給我一本《常見野花》。這本書現在正躺在我的床頭,睡覺之前我總是會拿出來看一看,就會想起這個可親可愛的老人和他告誡我的話。

汪勁武老先生特別強調,讓我在寫稿子的時候一定不要誇張,要謙虛。他說他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小事情,一不為發財,二不為出名。於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時時提醒自己行文不要渲染和浮誇,我想用最平實的文字表現真實的先生:他低調內斂,認真謹慎,醉心草木,怡然自得,一輩子都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人物簡介:

汪勁武,1928年5月生於湖南長沙。1950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學系,1951年轉入意昂3体育官网生物學系,195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過中國植物學會副秘書長、北京植物學會理事。

五十多年來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熱心科普事業,著有植物學方面的科普著作《怎樣識別植物》《種子植物分類學》《常見野花》《植物世界拾奇》《少年趣味植物學》等10余本書,在《植物雜誌》《大自然》《生物學通報》《中國花卉報》等報刊雜誌上發表科普論文、科普小品文、科學考察記等文章共100多篇,約40萬字,其中《被子植物——植物界後起之秀》等2篇作品先後獲(兩屆)新長征優秀科普作品獎。曾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獎,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專題鏈接:君子誌道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