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6 信息來源: 人民日報
今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雖然馬克思的著作中直接談論文藝理論的篇目並不是很多,但是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政治經濟學分析時,依然會借助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作為例證,幫助人們把握隱藏在現代化大生產背後的秘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思想也成為19世紀以來理解和思考社會文化現象的理論方法。
在20世紀,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構想變成現實,也隨之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新文藝,這就是以現實主義為基礎、以人民為表現主體的文藝觀。這種文藝觀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把工農大眾等放置在文化舞臺的核心,塑造了一系列大公無私、邊革命邊生產的無產階級戰士形象。
20世紀90年代,蘇聯東歐劇變,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模式遇到困境。產生於20世紀之初、在二戰後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成為全球流行的文化範式。其實,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來看,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藝也是一種對資本主義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的強烈批判。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90年代席卷世界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出現逆流。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寫就《21世紀資本論》一書,再度用翔實、有說服力的數字論證出一個馬克思早就揭示的基本事實:資本主義導致財富分配不平等,在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內部和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的貧富懸殊越來越大,資本對勞動力的剝奪是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痼疾。在這種背景下,曾經在冷戰時代被西方妖魔化、在後冷戰時代被拋棄的馬克思主義重新在西方“熱”起來,馬克思的《資本論》在德國等西方國家重新成為暢銷書。可以說,馬克思再度因為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而歸來。
在這種大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再度成為人們分析和理解危機時代文藝現象的理論工具。分析對比當前的一些反映社會現實、呈現社會分化的文藝作品,我們更能有所體悟和思索。
好萊塢科幻片開始講述雙重空間的故事,如《機器人瓦力》(2008年)、《阿童木》(2009年)、《逆世界》(2012年)、《極樂空間》(2013年)等影片,都呈現了一個肮臟、陰暗、垃圾遍地的地球空間和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的、鳥語花香的外層空間的故事,這種社會空間的截然對立暴露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2013年韓國上映的講述恐怖襲擊的電影《恐怖直播》采用手提攝影營造緊張氣氛。工作失意、與妻子離婚的男主播意外地與漢江大橋爆炸案的恐怖分子電話連線,於是,一場與恐怖分子的現場直播成為最引人關註的媒體事件。這個以為拿到獨家新聞即將升職的主持人尹榮華,在與揚言要繼續製造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周旋的過程中,逐漸從不顧民眾死活的總統、飛揚跋扈的警察局長、只關心收視率的媒體上司等人塑造的世界中清醒過來……
除了用科幻片、喜劇片、懸疑片的方式來反思後工業時代的社會問題之外,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也開始回歸,如英國導演肯·洛奇執導的《我是布萊克》(2016年)以底層勞動者申請社會救濟金為核心,展示發達國家內部普通工人、外來移民等社會底層人的生存境遇。從這些文藝作品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並沒有過時,作為一種對現代社會的深刻洞察,只要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不改變,對這種不平等的生產關系的批判就不會終止,這也是文化藝術所應該發揮的社會職能。(作者張慧瑜系意昂3体育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
原文鏈接:文藝與現實之鏡 《人民日報》(2018年05月06日 07版)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